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臧棣:與新詩為鄰

 九仙神狐 2019-05-13

——如何欣賞現(xiàn)代詩

2019-05-08  宣講家網(wǎng) 臧棣 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

摘要: 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對古詩非常熟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但是提到新詩(現(xiàn)代詩),大部分人會感到困惑,甚至產(chǎn)生疏遠感,覺得它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到底有多遠,又模模糊糊的說不清、道不明,這是為什么呢?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去掉新詩的神秘面紗,拉近新詩與現(xiàn)代人的心理距離?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去閱讀并學(xué)會如何欣賞它。本期報告中,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臧棣通過對比古詩與新詩的異同,提出了閱讀現(xiàn)代詩的兩大疑惑及解決辦法,并介紹了現(xiàn)代詩閱讀需要注意的六個問題。敬請關(guān)注。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關(guān)于如何欣賞現(xiàn)代詩歌的,更具體地講,就是如何欣賞用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以詩的名義出產(chǎn)的一種門類。在我們國家,特別是在公共空間(公共場合)里,一談到新詩(現(xiàn)代詩),氣氛總有一種怪怪的感覺。反而一說起古詩來,大家好像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盡管從時間上看,古代詩歌離我們已經(jīng)非常遙遠了,但從文化血脈的傳承上,大家就是對古詩的語言特別信任和熟悉,覺得那是我們能夠把握的東西。而一提到新詩,大家會有一種茫然的感覺。新詩似乎離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非常遠,這個距離到底有多遠,好像也說不清楚。再說現(xiàn)代詩人的形象,以前講的現(xiàn)代詩人要么是時代的弄潮兒,要么是一種戰(zhàn)士的形象。比如魯迅,把詩歌當作匕首。在戰(zhàn)爭年代,詩人把詩歌看成是一種武器,用標槍、炸彈等尖銳的東西來隱喻、指定,或暗示詩歌的最根本特征。這樣一來,詩歌離普通人,或者說個體生命這樣一種比較真實的存在就愈發(fā)遙遠了,好像總是隔著很多很多東西。細說起來,這個原因非常復(fù)雜。所以今天我想說的是,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辦法,把看似很古怪的新詩的神秘面紗給去掉,拉近新詩與大家的心理距離。

其實詩歌說起來很簡單。古人認為詩源于一種生命潛能,關(guān)于詩是什么,他們有一個基本的定義,叫“詩言志”,對吧?那么“志”又是什么呢?中國古典詩學(xué)對它做了很多解釋,從根上講,“志”大約指生命的志向,或生命的內(nèi)在情感和情緒。所以這個東西其實我們應(yīng)該并不陌生,而且跟我們離得非常近。無論時代怎樣變化,每個個體生命中都潛藏著一種表達欲求,去將我們的生存感受抒發(fā)出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以及對世界的了解,都寄托著情感并通過語言得到抒發(f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欲求是什么,也能明白我們希望跟這個世界建立怎樣的一種關(guān)系。詩歌就是能滿足人們這種抒發(fā)情感需求的東西。我覺得人對世界的詩意的渴望和理解,也就是詩歌,它其實是每個人生命機體里的一種潛能,所以從本源上來看,它絕不是一個陌生的或者說離我們很遙遠的東西,這是我特別想說明的一點。

另外一點,詩其實就是一種語言的存在。我剛才講“詩言志”,把蘊于我們生命機體里的內(nèi)在表達出來,它就成為一種名為詩的客觀存在。我們可以從文學(xué)上給它一個非常復(fù)雜的定義,也可以把它看得很簡單,無論用什么樣的形式來表達它,它的本質(zhì)就是一種語言的存在。比如秋天來了,我們?nèi)デ镉?,看到了各種各樣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有樹林,各種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這也是一種存在,對吧?它也不是跟我們距離非常遙遠的一個東西。

出于某些文化偏見,詩人時常被描寫成一個非常古怪的群體,大家有時候甚至覺得詩人要么是瘋子,要么是精神病。比如以前我在北大講課的時候,很多對當代詩感興趣的學(xué)生都覺得詩人好像不是很正常的一類人,所以他們寫的東西應(yīng)該表達的是一種非常難以理解的人類情緒和情感。硬要說的話,詩歌中有沒有那種非常特殊的東西?我覺得有,但大部分基于真誠表達,基于個人生命體驗和對世界的理解?;谟洃?、情感、情緒寫出來的詩歌,讀者是可以找到一種方法與詩人進行溝通、交流,對詩作進行理解的。因此讀詩的時候,不論它是什么樣的形式,是古體詩也好,現(xiàn)代詩也好,大家一定要抱有一個信念,就是它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如果有了這么一個可以稱為理解詩歌時的契約一樣的信念,那么當我們再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遭遇問題,比如細節(jié)上的障礙或疑惑時,我們可能就能基于交流的愿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反之,如果大家從心理上就認為詩歌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是跟我們普通人的生命遠離的一種情感的話,那你要理解詩歌就比較困難。

詩歌其實就是一種存在,閱讀詩歌時詩歌的存在和郊游會看到的自然風景的存在一樣。因為詩是基于生命個體最誠實的表達,所以它與人的生命關(guān)系非常密切,假如你回避這樣一種存在的話,也就是不去讀詩,對詩本身不會有任何損失,但是對你個人的生命經(jīng)歷、經(jīng)驗和精神歷程的豐富,可能會造成損失。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們自身的誤解和偏見,把詩歌這樣一個人類歷史上匯集了這么多優(yōu)秀心靈、優(yōu)秀智慧的存在給規(guī)避掉了,如果造成一種損失的話,肯定不是詩歌的損失或是詩歌的原因,可能還是我們自身的原因。

我們中國是一個詩脈淵源流長的國度,所以我想如果比較喜歡詩歌又有條件的話,我們應(yīng)該找到一種辦法,既能夠欣賞古詩,又能了解現(xiàn)代人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的詩歌,了解我們當下的情感風貌。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心態(tài)的調(diào)整非常重要。

現(xiàn)代詩閱讀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在公共空間里,人們對現(xiàn)代詩的閱讀容易卷入到一種固定的心理模式中,從而產(chǎn)生兩種基本的情緒反應(yīng):第一是看不懂;第二則是一個更大的疑惑,不知道現(xiàn)代詩好在哪,無從判斷。

一、閱讀現(xiàn)代詩的兩大疑惑要如何解決?

先來分析一下看不懂的問題。我們看這個世界,比如說看人際關(guān)系,看社會,包括你去看宇宙,看春天,其實都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春天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順著這個邏輯去追問它唯一的核心釋義,很多時候確實不容易讓人看懂。我覺得看不懂,包括對現(xiàn)代詩的好壞難以判斷,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它既不是我們自卑的來源,也不能構(gòu)成一種缺憾,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為一個優(yōu)勢。就像戀愛一樣,你去跟一個人談戀愛,跟對方接觸了很久,但這個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他心底里是怎么想的,你也看不懂,對吧?即便你跟他朝夕相處過很長時間,對他非常熟悉了,但是說到他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有時候你也會心虛,對吧?戀人之間是如此,相處融洽的夫妻之間也有看不懂對方的時候,對方的心在哪里?非要去追問求得一個結(jié)果的話,多半是一個自尋煩惱的過程。所以有的心理學(xué)家講,可能愛情也好,包括婚姻也好,它不是一個驗證后的結(jié)果,有時候你可能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者說難得糊涂,這樣事情就會慢慢變得平順,得到一個水到渠成的結(jié)果。從這個角度來認知,看不懂在人類的日常生活里是一個非常正常的現(xiàn)象,并不是一個多么嚴重的問題。

再比如說,夏天的時候,如果天氣好的話,你抬頭仰望我們頭頂璀璨的星空,會覺得非常美對吧?非常壯觀。你看到星空燦爛,可以感受到它很美,但你懂得它的含義嗎?你能像一個天文學(xué)家或是具有專門的天文知識的人那樣看懂嗎?你感受到的那種生命體驗里的情緒,那種微妙的心理變化,比如美感和能夠放松的感覺,星象和神秘的時空融為一體,因為不斷地變化,同一片星空只能保持瞬間的存在,那一刻我們感受到的東西恐怕是那個我們以為只有他能看懂的天文學(xué)家所無法替代的。你對星空之美的體味和感受不是基于懂不懂,對吧?它就是基于你的一種感知。正像我剛才講的,不管是在人際關(guān)系中,還是在我們與文學(xué)作品、詩歌的閱讀關(guān)系中,更重要的是你怎樣去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閱讀能力,也就是那種潛藏在你生命里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以此來把握詩歌這種語言存在,或者說去探索詩歌這樣一個文本的世界。

詩的文本世界包含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我們給詩歌下的文學(xué)意義上的特別明晰、唯一且一勞永逸的定義,只是詩歌豐富內(nèi)涵里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包括大家聽音樂的時候,比如你去聽印度音樂,你可能不知道它的背景內(nèi)涵,但是拋開懂不懂的邏輯,相信自己的感受力去聽旋律的話,你會被它打動,對吧?非洲音樂、拉美音樂等也是一樣,都是離我們很遙遠的地方,是我們沒有涉足過的地域。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如此陌生的地域和環(huán)境里面的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能跟我們有一種心靈上的感應(yīng),或者說情感溝通。可能懂不懂只是非常專業(yè)的人士之間交流時,要獲得結(jié)果才會去考慮的一個問題。大多數(shù)時候,比如說我們基于消遣,基于對文學(xué)作品、詩歌的喜愛去閱讀非常難懂的詩歌作品的時候,其實我覺得靠著我們最基本感受力就可以理解絕大部分的作品。這個自信大家一定要有。

建議大家在閱讀新詩的時候要講一個原則,就是盡量避免沿著能否看懂這樣一個邏輯去理解詩歌。你可以把它當成一種自然現(xiàn)象,或你身邊的一個物品,去了解它、感受它。就像我剛才說的,大多數(shù)詩歌我們能憑借自己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把握到它的大部分內(nèi)涵,何況我們對漢語具有天生的感知能力。

我有一個朋友,他是著名的詩歌評論家,基于當代文學(xué)領(lǐng)域里對詩歌的偏見,他說過一段話:“詩不是用來看懂的,詩其實是用來感受的?!?/strong>每個人只要有足夠的自信,即使是很難看懂的詩也可以理解。我再舉一個例子,強化一下大家的觀念。公認的現(xiàn)代派繪畫大師畢加索,曾經(jīng)很多人都覺得他的畫非常難懂,對普通觀眾來講,他的畫充滿了先鋒意識和隔膜。有一次他的一位崇拜者對他說:“你的畫太難懂了?!碑吋铀骰卮鹫f:“你到樹林里去聽鳥鳴,那個聲音好聽嗎?”這名崇拜者不假思索地說:“好聽,非常好聽?!碑吋铀饔謫枺骸澳隳苈牰畣??”對方答:“聽不懂?!比绻凑宅F(xiàn)在的語意邏輯講,聽不懂怎么知道它好不好聽呢,這不是矛盾嗎?其實我覺得這個看似矛盾的東西實際并不矛盾,它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如果有人能像鳥一樣理解它發(fā)出的叫聲,那也是非常特殊的個別情況。在大部分時候,鳥鳴只是宇宙自然整體中的一個代表了生機和諧的現(xiàn)象,如果人類對它所表達的意義過于執(zhí)著,很可能會走入一種誤區(qū)。反之,回避探究其意義的頑念,放松心態(tài),充分調(diào)動自身的感受力,可能就像畢加索講的一樣,不管懂不懂它表達的意思,你肯定能分辨出鳥的聲音是好聽的,對吧?除了個別特別令有的人討厭的烏鴉的叫聲,大部分鳥的聲音還是有一種悅耳的旋律在里面。

看不懂可能是詩歌在美學(xué)上特殊的一點。比如中國古典詩學(xué)里講“詩貴含蓄”。法國一位非常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法國象征派詩歌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馬拉美講過:“詩永遠應(yīng)當是一個謎”。為什么要有這樣的一個謎?按照他本人半開玩笑似的解釋,如果這個世界沒有秘密和神秘感的話,人類馬上會覺得生活變得很乏味,沒有什么吸引力了。我覺得,無論人類的智慧多么發(fā)達,能夠把世界的面目揭示多少層,這個世界上仍然存在無窮的秘密,正因為這樣,這個世界才有趣。如果所有的秘密都被揭穿、看破了,就像古人講的“水至清則無魚”,其實是很可怕的,就跟醫(yī)學(xué)上的人體解剖一樣。所以有時候看不懂,保存一種朦朧的美感,對我們也許更加有利一點。從詩學(xué)觀念來看,我們這個民族里存在一些對語言非常敏感的人,他們基于真誠表達創(chuàng)作出來的新詩非常難懂,甚至像一個謎團一樣怎么解都解不透,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弊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認為一個文本語言的安排,一首詩歌作品,它包含一點點謎,包含一點點解不透、猜不透的東西,其實是一件好事情。

我閱讀了許多中外的現(xiàn)代詩歌,如果大家有興趣并進行了長期閱讀,能夠抱著開放的心態(tài),不糾結(jié)于懂不懂這一點,那曾經(jīng)對你來說非常難解的現(xiàn)代詩也好,現(xiàn)代美術(shù)也好,你都能發(fā)現(xiàn)它們的美。這種美和我剛才講的星空的美,秋游時看到的自然風光的美是一樣的,那種朦朧的美感不一定非要得到解釋。再比如我剛才舉的另一個例子,非洲人的音樂,它的那個旋律,那個鼓點,也能夠引起你心里面的共鳴。

下面再講一下如何判斷現(xiàn)代詩好壞的問題。好與壞是一個復(fù)雜的問題,好比我們對人的判斷,每個人都可能有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要去判定一個人是絕對的好人還是壞人,如果他沒有違反法律,沒有嚴密的法律論證,是論證不出來的。大部分時候,我們也沒有機會去論證,只要他遵守了基本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我們都可以接納他,對于其他的沒有必要過于追究。

這樣講的話,我說一下自己的理念或心態(tài),不一定對,但是大家可以去想想有沒有道理。對好壞的判斷重要,也不重要。說它重要是因為對個人的閱讀來講,我們能鑒別出作品的美好及不足之處,這會增加閱讀的樂趣及信心。鑒別事物的好壞是一種強大的心理技能,也是個人生命經(jīng)過歷練達到成熟的一個標志,甚至有時候能夠滿足人那種小小的虛榮心。說它不重要是因為,就像我剛才講的對于好人和壞人的判斷一樣,人都有兩面,在大部分人的生命歷程中都不會經(jīng)歷好與壞的絕對審判。而詩歌是一種文學(xué)修煉、修養(yǎng)的過程,對其好壞的判斷是一件非常專業(yè)且特殊的事情,是普通人閱讀時不必去糾結(jié)的問題。不管是閱讀詩歌作品也好,去看電影、聽現(xiàn)代音樂、欣賞現(xiàn)代美術(shù)也好,哪怕你走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風景也好,最重要的是要去激發(fā)和調(diào)動自己那種天然的,淳樸的,未被污染過的生命感知力。這種力量非常非常強大,說得直白點,如果一個人心態(tài)好,足夠自信,那不管欣賞什么可能都很有味道。就好比我們做父母的看自己的孩子,盡管孩子身上可能有不少缺點,但是你懷著關(guān)愛的心去看,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和可愛之處。詩歌也是這樣,每首詩都有它非??蓯鄣牡胤?。

如果大家真的想鑒別詩歌的好壞的話,其實也并不復(fù)雜,只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你必須在經(jīng)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閱讀之后,融入詩歌的氛圍中去。對大部分東西來說,熟悉了之后,它的優(yōu)點、弊端和瑕疵,你都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讀詩也是一樣。舉一個最普通的例子,好比有的人一開始打籃球的時候動作非常笨拙,但是經(jīng)過半年時間的訓(xùn)練,哪怕一個六七歲的小孩,他長期在那種體育環(huán)境中浸泡,技能也會有所提高。提高之后他不單知道自己的球該怎么打、怎么投,還能鑒別出別人的動作做得對不對,打得好不好。也就是說,如果長期沉浸在一個行當中,時間久了之后,基于大家對生命潛力的自信,絕對能把事物的好壞判斷出來。

再舉兩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我一有時間就會去逛早市,比如鑒別蔬菜新鮮不新鮮,什么樣的東西該買不該買,逛久了之后你就知道了,對吧?這個東西你要說怎么去教,我覺得不用,大家都不笨,每個人先天的生存智慧以及感受力里,自有對等級和好壞的判斷,對差別的敏感度,這種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再比如女孩子去逛服裝市場。我覺得任何一個女孩子,你把她放到一個服裝市場里去逛,去買衣服,一兩年以后,她一定是一個挑選衣料、款式的行家里手。衣服質(zhì)量好不好,時尚不時尚,她馬上就知道。

真正難懂的詩,需要幾個專家碰到一起去解讀的詩不是沒有,但是非常非常少,可以說普通人的生命中鮮少會遇到。我們遇到的大部分詩歌都是基于真實的生命欲望表達出來的東西,而這一大部分已足以滿足大部分人對讀詩的喜愛,包括對母語的喜愛和對詩意的欣賞。詩人的心靈怎樣去理解和表達這個世界,能否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和感觸,這就是對新詩好壞的判斷標準,它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觀念。

在閱讀詩歌的時候,判斷它的好壞可能是非常次要的一件事,但是我舉這些例子是想說明什么呢?對普通人來說,閱讀詩歌是一件自然且個人的事情,一個閱讀詩歌的人要保持相信自己能讀懂詩歌的自信和對詩歌的好奇心。你不能見什么煩什么,對吧?人家講述了一件事情,如果表達方式跟你稍有不同你就反感,就不斷質(zhì)疑的話,你對你不理解的陌生事物沒有耐心和好奇心,你不去思考別人為什么要這樣表達,這樣表達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啟示,那么讀詩這件事可能就成了你給自己制造出的一個大麻煩。所以有好奇心對理解詩歌很有益處。另外,在接觸世界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保持興趣及幽默感。如果看什么都皺眉頭,事事都不順心的話,在理解詩歌特別是理解新詩的時候,也會給自己制造很多障礙。還有一點,前面我講到了“詩言志”,這個“言”字就是言述的能力。我們每個人對語言都有一種好奇,或者說先天的敏感度,但是由于成長環(huán)境不同,接觸教育的環(huán)境不同,對母語的敏感慢慢被磨損掉了。所以我覺得大家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保持對語言,特別是對母語的敏感。有了這幾樣?xùn)|西:自信心、好奇心、開放的心態(tài)及對母語的敏感度,那么詩歌這種“言述”無論以什么形式,用什么語言表達出來,我們都可以找到線索去理解和解讀它。

二、現(xiàn)代詩歌閱讀要注意的6個問題

我下面再講幾個現(xiàn)代詩歌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的具體問題。跟古代詩相比,現(xiàn)代詩特殊在哪呢?都是用漢語寫出來的詩,為什么我們對古詩有一種天然的信任和親近感?其實很多古詩我們也讀不懂,但是一提到古詩我們不會認為自己讀不懂,甚至覺得一定能讀懂。事實上,解讀古詩對我這個北大教授來講也是很麻煩的,屈原的詩,包括王維的詩,有好多我們覺得很簡單的古詩,真要順著詩意的路徑去理解,給它一個非常清晰的解釋,那也是一件相當繁瑣的事情。我們之所以對現(xiàn)代詩感到陌生,可能跟我們不熟悉它所遵循的一些美學(xué)觀念有關(guān),所以這里我提六個與現(xiàn)代詩歌美學(xué)原則有關(guān)的閱讀詩歌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

第一,散文性。現(xiàn)代詩歌表達中存在散文化的問題。我們對詩歌

的認知和辨認都來源于古詩,大部分人不知道古體詩只是詩歌表達中的一個特例,是在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中形成的特殊文化產(chǎn)物。古詩是偉大的,它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不容抹殺,但也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到了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日常交流、語言思維方式、心理活動等,都變成了一種散文化的表達。中國新詩史上的一位非常優(yōu)異的詩人廢名,他說什么是新詩?“內(nèi)容是詩,其文字則要是散文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現(xiàn)代詩的內(nèi)容是詩性的,運用的語言是散文的。現(xiàn)代非常優(yōu)秀的散文家沈從文、朱自清,也認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語言邏輯的基礎(chǔ)是散文性的,所以我們處在一個散文的時代。我們說“詩言志”,當你的思維和心理活動方式,包括你認識和命名一個事物用的都是散文式思維的時候,你在詩中去表達思想情感,反而回避散文的語言去使用古人的語言格式,比如講究對偶、平仄格律等,這樣可不可以呢?我覺得雖然可以,但是對真實表達現(xiàn)代人的親身體會和體驗來講并不好。散文性的東西在現(xiàn)代詩歌的表達里有弊端也有長處,比如它有時太過淺白和口語化,會令人覺得俗淺,但它同樣也具有一個無法替代的優(yōu)勢,就是能把現(xiàn)代人對事物微妙細致的變化的把握以及真實、獨特的心理認知呈現(xiàn)出來。

我們大家欣賞古詩,一說到古詩必然想到唐宋,唐宋之外的古詩寫得好不好?可能也很好,也有非常天才的詩人,但在大部分人印象中,唐宋已經(jīng)是古詩的巔峰時期了,后來的詩有點像狗尾續(xù)貂,只有花樣上的一些翻新,沒有什么新意了。我覺得這可能就說明一個形式它總有用盡的時候,再好的形式都有它的局限。到了現(xiàn)代,對一個現(xiàn)代人來說,現(xiàn)代詩的有些東西可能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古詩的形式以及古詩所提供的那種便利或能量。現(xiàn)代詩人需要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理解和表達方式來理解和表達現(xiàn)代世界,這個新的方式就是散文式的東西。正如剛才所說,散文性是新詩繞不過去的一個點,它或許是瑕疵,但也包含著細膩獨特表達對特殊事物的認知的巨大優(yōu)勢。

第二,形式自由。現(xiàn)代詩的形式特別自由,它不像古詩那樣有固定的體式,古體格律,在句法上有對仗、對偶,在音韻安排上有平仄,有一個讓我們?nèi)菀鬃裱某叨?。大家普遍覺得現(xiàn)代詩的表達太過自由,但要把這種形式是好是壞說清楚可能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一個簡便的辦法,就像我剛才說的,如何理解這種形式的自由?就像一個女孩子逛商場,一個人逛早市一樣,普通人基于自身的鑒別能力,經(jīng)過大量閱讀了解現(xiàn)代詩的自由形式,自然能品出它的優(yōu)點和不足。

第三,詩歌的內(nèi)容。當我們對文學(xué)作品或詩歌進行理解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對明確意義的期待,特別是對唯一意義的期待。但是正像我們剛才所講的聽音樂、看電影、欣賞美術(shù)作品,包括看風景一樣,這些活動都包含著各種各樣的意味,無法歸納成一種意義去表達清楚。英國的一位美學(xué)家講過一段話,大意是現(xiàn)代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可能有形式上的原則,也就是說在形式上是有一定意味的,但是在內(nèi)容上就不要去追問它唯一的意義在哪里。在對待詩歌的內(nèi)容上,你要把它看成一個有意味的形式,從整體去玩味、把握、理解,總能憑自身心智給出自己的體會。

 第四,詩性。古代的詩歌有一種天然的詩意,古代的詩學(xué)是追尋記憶的詩學(xué)。古人把生命的情感、情緒通過古詩轉(zhuǎn)化為文化記憶,在這個過程中過濾掉了大部分負面情緒,使它成為一段美輪美奐的記憶。但詩學(xué)是在特定歷史空間中產(chǎn)生的東西,它雖然在今天得到了傳承,但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存感受與古人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不盡相同,所以記載著古人生命情緒和內(nèi)心意識活動的古詩被提煉成了一種文化記憶。如果現(xiàn)代詩也用古詩的意境和畫面去表達,那就會非常單調(diào)。我們這個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分離,對吧?它有不同的存在,不同的側(cè)面及不同的美。大部分古人的詩意在現(xiàn)代社會的詩歌中被轉(zhuǎn)化成了一種詩性的洞察,這種洞察就是現(xiàn)代人對現(xiàn)代社會中的各種事物的本質(zhì)和內(nèi)在關(guān)系的洞察。

詩性的洞察包含著詩意。比如說,一個現(xiàn)代人去寫秋天,寫秋月,可能能作出一種詩意的表達,但是當他需要去表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一些主題時,比如環(huán)境污染問題,城市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要把它們都轉(zhuǎn)化為富有詩意的,有意境,非常美輪美奐的內(nèi)容就存在一個特別大的問題,它不真實,對吧?就容易造假。所以現(xiàn)代詩歌的美學(xué)是真實的美學(xué),它追求生命的覺醒,對這個世界存在的各種矛盾的事物非常有穿透力,但又不是那么糾結(jié),是像高屋建瓴那樣的一種智慧的把握。你能理解這個世界的不完美,也知道這個世界的美在哪,這就是一種對世界的洞察。就像我剛才講的,一個人,你不一定非要弄清楚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才能跟他打交道,往往真正弄清楚的時候,你會把別人和自己都搞得很累,而且很可能你的判斷標準、尺度本身就有問題。

第五,結(jié)構(gòu)。現(xiàn)代詩具有一種戲劇性的結(jié)構(gòu),它像是對一個現(xiàn)實場景或事件的再現(xiàn)。在古詩中,古人把大多數(shù)人的生命情緒和情感拉到很遙遠的距離,轉(zhuǎn)化為靜止的畫面,讓讀者去靜靜領(lǐng)會它的意境,通過融會貫通去理解它。而我們要面對的現(xiàn)代詩則呈現(xiàn)了一個戲劇性的生存場景,那個東西可能離我們很遠,也可能離我們很近,有時候甚至跟我們沒有區(qū)別。讀了一首詩之后,通過作者的描寫,你可能就已經(jīng)身臨其境了。

第六,矛盾。現(xiàn)代詩歌的修辭遵循一種反諷的邏輯,使用矛盾的語句。或者說是講反話,表面上是一個意思,背后還包含著另一個或更多的意思。對這一點我們要有敏感度。

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顧城的《墓床》,我想大家對這首詩應(yīng)該都很熟悉。

墓床

顧城

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

松林中安放著我的愿望

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

一點點跟我的是下午的陽光

人時已盡,人世很長

我在中間休息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

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光看題目我們也能知道這首詩大概的主題向度,它寫的是死亡,對吧?“墓床”,詩人把墓和床并列起來作為題目,反映了他對死亡的獨特理解。我們一般人都說墓穴、墳?zāi)?、墳場或墳丘,很少有人會把墓稱為床。墳?zāi)估餅槭裁匆乓粡埓玻彩歉陕锏??是用來休息、安眠的。詩人把墓和床兩者?lián)系在一起,說明在他看來,死亡可能有一種極其特別的感受。這首詩的語言不是對偶句,非常散文化,是對一件事帶有記錄性的描繪和呈現(xiàn)。它展現(xiàn)的畫面顯得很安靜,其實包含了很多動作在里面,包括過程性的動作,觀察視點的變化和心理上的變化,是一個充滿動感的世界。

先看第一句:“我知道永逝降臨,并不悲傷”,這是寫怎么對待死亡。我們知道人對死亡有一種原始的先天的恐懼和焦慮,對吧?人怕死,死亡對人的日常生活來講是巨大的焦慮,但詩人表達了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知道人會死,但并不覺得悲傷。在第一句詩中,他已經(jīng)傳達了自己的觀念,糾纏縈繞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的對死亡的無端畏懼和焦慮,對作者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以擺脫的事情。死亡該降臨時就降臨,詩人很坦然,不會悲傷,甚至好像不會被觸動。這句話中包含了一個懸念:一個人為什么會這么看待死亡?這樣的一種態(tài)度或觀念對我們有沒有啟發(fā)?我們不一定能接受他的哲學(xué)立場和生命觀念,但當看到有一個人,他對死亡跟我們有不同的想法時,能不能使我們在面對和應(yīng)付死亡時得到一點點啟發(fā)和參照?

下面詩人解答了他為什么不悲傷的問題,或者說他看透了什么才達到了寧靜坦然,近乎超然物外的境界。詩人講:“松林中安放著我的愿望,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下午的陽光?!?/p>

如果大家閱讀古典詩歌的話,對這兩句詩里使用的意象應(yīng)該都非常熟悉,對吧?比如古詩在寫死亡主題時,經(jīng)常會用到“松”這個意象。他說:“松林中安放著我的愿望”,這是“我”不感到悲傷的原因之一,常青的松林代表了“我”的愿望,“我”對世界的所想所愿都已經(jīng)安頓好了。

光是這一句還有點抽象對吧?怎么安頓的?他下面的兩句詩更進一步做了解釋。“下邊有海,遠看像水池”,大家一定要注意他的地理位置是在海邊?!跋逻呌泻!笔鞘裁匆馑迹磕顾诘牡胤揭欢ㄊ歉哂诤C娴?,而且還高的不止一點點。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遠看像水池”,這個應(yīng)該是在距海很遠的一處懸崖峭壁上,或者海邊很高的一座山的半山腰上看過去的感受。這句詩把中國古典詩歌里的登高主題化入其中,俯瞰的視角與杜甫詩里講的“一覽眾山小”有些相像。能夠站在高點去俯瞰這個世界,也是他獲得安慰的一個原因。俯瞰的視角不是狹隘的,而是像廣角鏡一樣寬廣的,所以才有大?!斑h看像水池”的視覺效果?;谶@樣一個寬廣的視野,“我”已經(jīng)見識了很多的事物,有了寬廣的胸懷。另外,這里面還包含了征服的過程。我們通常講“?!?,特別是在中國古典詩學(xué)或古典文學(xué)里,它的基本含義是什么?我們是陸地文化,海跟“異”的意象有關(guān)。中國古人對海有很多聯(lián)想,比如《山海經(jīng)》。在古人的印象中,海是和陸地上的這種比較安穩(wěn)的田園文明相迥異的存在,是波云詭譎非常兇險的。但在詩人的視野里海是什么樣的呢?通過俯瞰的、寬廣的視角,原本大自然中不可把控的充滿危險的大海成了一個水池。我們參觀寺廟的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里面有蓮池,對吧?水池是什么?養(yǎng)點蓮花,放幾尾金魚,它是非常和諧的存在。他把兇險的存在轉(zhuǎn)化為一個和諧的存在。

“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下午的陽光”,我們再去體會這句話。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什么?是死后的陽光。你要注意,這不是一個活著的人說的話,這是一個死者從墓穴里發(fā)出來的語言,但它也不是遺囑,更像是一個經(jīng)歷了輪回的人的一種生命感受。說這些話的人表面上是死者,但是還有對這個世界的感覺,他還能夠感受到自然的變化,特別是天光,普通人經(jīng)常會忽略這一點,但是他可以覺察到。于是他說:“一點點跟著我的是下午的陽光”,就是午后緩緩移動的陽光,在松林間制造陰影的陽光。

所以他不悲傷的原因是什么?一是他找到了參透世間變化的一個制高點進而看透了世間的變化;二是他與自然融為了一體,與自然生命的榮枯輪回融為了一體,不再覺得孤單。我們?yōu)槭裁唇?jīng)常糾結(jié)于生死呢?就是覺得人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沒了,但是詩人不是這么想的,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你能擺脫悲觀,去想象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生命的輪回的話,可能你就能擺脫糾纏在我們生命中的死亡陰影。

下面他又講了不悲傷的第三個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我”跟“人世”“人時”的關(guān)系?!叭藭r”是我作為一個人生存的時間,是有限且短暫的,這是一個自然的生命過程,沒有了就是沒有了,沒有什么好焦慮的;另外,“人世很長”,是說人類的存在或生命的存在很長。這種短暫和永恒之間的關(guān)系自有天道來安排,你不必為此悲傷,順應(yīng)它就好了。怎么順應(yīng)呢?“我在中間休息”,“我”的肉體已經(jīng)消亡了,但是“我”沒有死,因為“我”有一種跟自然融為一體,生命得到了輪回的感受,就好像“我”的生命能量和感受力已經(jīng)超越了生死的世俗界限。所以“我”只是在休息,與生死無關(guān)。

最后這幾句他說得非常普通,但是你去琢磨他的話,也是非常有深意的。假設(shè)這時來了一撥游覽的人群,他們穿過松林,從海邊的墓穴中走過。走過的人在議論紛紛,這也是死后的“我”聽到的他們的談話。他們中的一些人說“樹枝低了”,另一些人說“樹枝在長”。這是什么意思呢?這些旅游者都是走馬觀花的看客,他們沒有看出轉(zhuǎn)換生死觀念的視角可以令一個人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獲得“永生”?!拔摇笨梢詮牧硗庖粋€世界知道這個世界在做什么,但我們這些看客如果不能覺悟,只能看到松樹樹枝的變化而看不到它背后蘊含的生死逆轉(zhuǎn)的話,就永遠無法擺脫對死亡的恐慌。

剛才我只是用自己的理解對這首詩做了一個簡要的說明,真的用心進一步解讀的話,大家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產(chǎn)生很多很多其他可能的聯(lián)想,給出更微妙、更精彩的解釋。從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現(xiàn)代詩歌陳述的畫面包含一種心理上動態(tài)的感覺,即戲劇性。在一個看似簡單的文本里,作者用了很多上下、長短的關(guān)系,生者和死者的關(guān)系,“我”跟“走過的人”(看客)之間的關(guān)系。如果大家靜下心來,拋開偏見,在保持對現(xiàn)代詩語言的好奇及敏感的基礎(chǔ)上不斷去追尋,思考他為什么這么講,想表達什么意思,可能還有什么含義,我們都能給它一個非常獨到、獨特的解釋。當然我們剛才講了,《墓床》的作者是顧城,他的生死觀或者說哲學(xué)觀與中國古代的道家相似,我們可能并不贊成道家的生死觀,但是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的適當途徑。我們有時候太在意生與死的問題,蠅營狗茍,把自己搞得很累,對吧?其實換一種眼光,跳出那個范圍,你就能一下子獲得解放。

這首詩運用了散文的表達,雖然句法上按照中國古典詩的句法,也有類似對偶的語言上的安排,但形式相對來講比較自由,基本上屬于自由體式的表達。通過這首詩我還想說明一點,其實用非常普通的現(xiàn)代漢語就能把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非常豐富且足夠深刻的感受表達出來。所以大家要拋開一個偏見,就是覺得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來的東西,用散文的語言寫出來的東西就沒有味道和內(nèi)涵,其實不是。此外,大家一定要相信,我們雖然是現(xiàn)代人,但身上傳承著民族的血脈,可以說,我們在對詩歌的表達上擁有一種先天的天賦,不管我們用什么樣的語言,都能夠?qū)懗龊x豐富的詩歌作品來。

再講一首可能稍微難一點的,在語言表達上比較怪異的現(xiàn)代詩《腹語術(shù)》。這首詩是現(xiàn)代派女詩人夏宇寫的,她可能被人認為是臺灣最優(yōu)秀的幾個女詩人之一。

我們都知道腹語在漢語里的基本含義是什么,作者在后面加了一個后綴:術(shù)。腹語本身就跟心有關(guān),再加上一個術(shù)字實際上就把心術(shù)和腹語疊加在了一起,你可以就此做一個大膽的聯(lián)想,就是以腹語為心術(shù)的一種不便公開表達心理想法的情境。大家再想一想,在漢語里我們什么時候會用腹語,一般是在對方特別強大,我們沒法公開跟他進行較量的時候,比如基于某些日常倫理,如果公開表達出來的話,好像會有辱自己的尊嚴的一些話。還有一點什么?腹語不是普通人交流時用的語言,對吧?剛才我講了,在現(xiàn)代詩歌里,詩人對詞匯日常含義的使用本身是一種近似反諷、超常規(guī)的使用。那我們來看詩人使用“腹語術(shù)”這個詞是想表達什么,先來看一下整首詩的內(nèi)容。

腹語術(shù)

我走錯房間

錯過了自己的婚禮。

在墻壁唯一的隙縫中,我看見一切進行之完好。

他穿白色的外衣

她捧著花,儀式、許諾、親吻

背著它:命運,我苦苦練就的腹語術(shù)

(舌頭那匹溫暖的水獸 馴養(yǎng)地

在小小的水族箱中 蠕動)

那獸說:是的,我愿意。

這首詩是不是比《墓床》理解起來要復(fù)雜?我剛才講了,顧城的詩里化用了一部分中國古代詩歌中的意象,甚至古詩里的詩意邏輯,因為顧城喜愛古詩并且讀過很多中國古典詩歌。但是《腹語術(shù)》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它完全是一首現(xiàn)代詩。

初看上去,你覺得她寫的是什么,有些茫然,但是如果靜下心來去把握,還是能找到很多線索。詩人在詩中給讀者留下了線索,她想表達什么,在詩里其實有過交代。

先看婚禮這個詞。她寫了一個儀式,婚禮進行的場景:他穿著白色的衣服,她捧著花,儀式、許諾。聯(lián)系這幾個意象去推理,我們知道詩人想表達的東西跟婚禮有關(guān)。那到底是什么呢?再看“走錯”“在縫隙中看見”,那么這個錯誤跟婚禮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另外,通常正在進行的婚禮是生命中非常幸福美好的事情,而詩人在表達婚禮場面的時候不是公開坦然的旁觀,而是透過墻壁唯一的一個縫隙像窺視者一樣,好像你要是錯過這個縫隙就看不見了,只有那個縫隙可以看見這樣一個場面。到這里,詩中婚禮的場面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個矛盾,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感受到?;槎Y的場面應(yīng)該是周圍布滿了白色鮮花,人們都帶著非常燦爛的笑容的一個很歡樂、很陽光、很明媚的生命場景,怎么會跟錯過和透過縫隙去窺視有關(guān)呢?她想窺視的真相是什么?詩人想表達的一定是她自己對婚禮的一個見解。為什么不能公開表達?可能基于各種各樣的考慮,詩人覺得如果公開表達的話會遭到反駁或潑污水等種種反對,或者她僅僅是想表達對某一個真相的參透,并不想跟大家交流這個東西,也不想把她自己的見解強加給大家。她覺得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件事背后的真相,所以后面用了“背著它”這樣的說法,這也是一個代表著不和諧的意象。透過縫隙看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背著它好像帶有一點兒背叛的含義,或者說陰影,是跟陰暗面有關(guān)的事物。她看見兩個人之間發(fā)生的事,有點像卡夫卡小說里《變形記》寫到的那個場景,昆蟲變成人,人變成昆蟲,這種身份和人格上的轉(zhuǎn)換。

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水獸的意象。詩人是怎么寫的呢?“馴養(yǎng)地,在小小的水族箱中蠕動。那獸說:是的,我愿意?!迸e行婚禮的時候,公證人會問女方愿不愿意嫁給他,問男方愿不愿意娶她,雙方都說“是的,我愿意”,詩人這里借用的是這個語言。那么詩中是誰在說呢?這句話本來是新郎和新娘對彼此的承諾,但詩人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看,看到的既不是穿著白衣服的新郎在說,也不是捧著鮮花的新娘在說,而是“獸”在說。這個“獸”是什么樣的形象呢?是舌頭,非常溫暖甜蜜的“小獸”,被馴養(yǎng),被調(diào)教得非常乖順。它的活動范圍是在天地間一個廣闊的范圍里嗎?不是的,它在一個水箱里面,是密封的空間。水箱的意象包含著隱喻,與牢籠和囚禁有關(guān)。下面這個詞用得更加令人不舒服,“獸”的動作是像非洲獵豹、非洲羚羊那樣雄健地奔跑嗎?不是的,它像蛆蟲一樣在那邊蠕動,對吧?所以把幾個意象疊加在一起看的話,我們就知道這首詩大致在表達什么樣的含義了。

我講一下詩人夏宇的生平吧,了解她的生平對理解這首詩可能會有所幫助。夏宇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女詩人、女藝術(shù)家,她可能到現(xiàn)在為止都沒有結(jié)婚,那么她為什么沒結(jié)婚呢?我們可以去猜想,也許她對婚姻有自己的看法,而這首詩,就表達了這樣一種看法。

她想象自己在夢中經(jīng)歷了一場婚禮,她走錯了房間看到正在進行的婚禮場面:新郎穿著白衣服,和另一個手捧鮮花的她按部就班地完成婚姻儀式。那個在錯誤的房間里的她通過唯一的縫隙去窺視,看到了什么?在做著莊重承諾的兩個人本該很幸福,但在她眼中他們的形象卻非常模糊,并不真實,像水族箱里被馴養(yǎng)的水獸,可能是兩尾金魚或是其他什么東西。水箱是一個會布置得很漂亮,非常溫暖的帶點囚籠色彩的環(huán)境。在詩人眼中,作出承諾的人已經(jīng)變成水獸了,當他們說“我愿意”的時候,是在表達生命的真實意愿嗎?能承擔得了那份責任,接受一切后果嗎?或許詩人認為婚姻像是在做游戲,而像她這樣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則不愿意玩這種游戲,因為她覺得如果做一個真實的承諾的話,她沒法保證自己永遠是當初那個許諾的人。

大家想想,在日常的倫理觀念里,這種想法肯定會遭到很多人反對,對吧?包括我自己也會反對她,因為我覺得婚姻可能是存在很多問題,但也會給人類帶來很多美好的體會。對這個問題,大家還是坦然一點,把它當作一種命運,遇到了就是遇到了,沒有必要刻意回避它。所以從理智上講,我會反對她。但是基于一種生命體驗,或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一種真實的個人觀念,婚姻畢竟是一種法律關(guān)系、社會關(guān)系,它確實會對一個人的獨立生命構(gòu)成某種程度上的束縛。這個束縛能轉(zhuǎn)化成好的東西,也可能真的變成一個惡魘?;趯σ粋€個體生命對婚姻這個東西的理解的尊重,也不能說她錯了,她有表達自身立場和見解的權(quán)利,她認為大部分婚姻可能都得不到一個好的結(jié)局,或者可能對生命獨立是一種束縛,又或者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在婚姻里被磨損掉了。

她這樣的一種婚姻觀念沒辦法直接表達出來,你說她寫一首詩,我反對婚姻,給出一二三四點理由的話,這也不是討論的事情,所以她只能通過非常隱晦的方式來表達,把她那種獨特的生命體驗說出來,說她不愿放棄生命的獨立性。在任何時候、任何社會里,她的見解都是一種非常特異的見解,或者說她的存在是一種特異的存在,不可能被社會倫理所接受。如果一個社會足夠開放,這個東西可能被包容,但是盡管此,它仍然是個怪異的存在。但是她作為一位詩人,一個非常敏感的生命個體,她認識到了自由和獨立的意愿對一個人的生命權(quán)利來講是非常珍貴的,失去它可能會造成嚴重、晦暗的傷害;同時它也是脆弱的,真的很容易受到束縛。

我剛才講的這首詩,包括很多其他的現(xiàn)代詩,一開始接觸的時候你會覺得它很怪誕,因為它反映了一個個個人對世界的理解。而古典詩歌主要是古人對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段的理解。二者屬于共同的詩歌文化,古典詩歌需要達到一種可以靜觀的美的意境,如今已被提煉成一種文化記憶;現(xiàn)代詩歌很開放,尊重個人表達的權(quán)利,特別是個人的獨特感受。正因如此,我們在閱讀現(xiàn)代詩的時候會覺得詩人總是在用個人象征表達著個人感受,理解起來就會造成很大的障礙。但是其實語言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不管再怎么具有個人風格,再怎么偏僻,它總有一個張力,經(jīng)過大浪淘沙一樣的過濾和清洗,終究能把個人化的東西拽回到一個可以理解的范疇里來。

好,謝謝大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