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除甲骨文之外,還發(fā)現(xiàn)有少量的金文。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商代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青銅器在古代屬于國家重器,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等規(guī)定)。為了說明鑄鼎原因或記述重大的國家事件,往往在青銅器上鑄造或鐫刻字數(shù)不等的文字。由于我國古代把青銅稱為“金”,鑄造或鐫刻于青銅器上的文字即被稱為了“金文”。 ![]() 金文過去又稱“鐘鼎文”,屬于篆書的大篆體系。但鑄刻金文的青銅器不僅有鐘、鼎等禮樂器,還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量器等,具體的器用名稱有鼎、簋、豆、盤、簠、角、盉、尊、彝、壺、缶、觚、杯、盂、鐘、鉤、鈴、戈、矛、戟、劍、量器、權、符節(jié)、車馬器等幾十種,“鐘鼎”二字遠不能涵蓋以上眾多繁雜的器用名稱,因此就依據鑄刻載體的青銅材質,將這一類文字統(tǒng)一稱作“金文”。 ![]() 考古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以禮器(國家重器)為主,如著名的“司(后)母戊大方鼎”??赡芘c同時代甲骨文的鐫刻過程相似,商代金文也要經過書寫、鑄造(或刻制)等過程,即書寫者和鑄刻者共同參與。即使是前期考古出土文物的缺失,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驚嘆,正如商代中晚期甲骨文的橫空出世,青銅器為什么在商代突然大量出現(xiàn),并且迅速達到令人驚嘆的藝術水平?它沒有任何準備過程?抑或所有的準備過程暫未發(fā)現(xiàn)?或者得到神圣或外星人的幫助?我們現(xiàn)在只能承認:商代的先民們太了不起了!時間也太捉弄人,它讓現(xiàn)今的我們無法感知商代先民書法藝術的“全息”狀態(tài)。 ![]() 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一般與器物同時鑄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些銘文則是在器物鑄成之后鐫刻上去的。 周繼殷而王天下,統(tǒng)治達八百年之久。周所整理、推廣的文字從西都鎬京到東都洛邑,已是當時流行極為廣泛的文字。特別是西周及秦系文字,更是后來秦朝“書同文字”的基礎。這種文字的書法,也是我們要討論的先秦書法的主要內容。 ![]() 從字體的演變過程來看,金文的前身無疑是甲骨文,早期商周青銅禮器銘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有所繼承和發(fā)展的,最具代表性的是西周康王時期的重器大盂鼎,以及稍前的利簋等銘文。這類銘文彌補了甲骨文筆畫方折、單調的缺陷,以圓筆居多,當然這與其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質地是分不開的。甲骨文中有許多合文,這在金文中也有所繼承,如“小臣”、“十朋”等。這樣不僅避免了如布算子的弊病,而且更體現(xiàn)了自然奇趣,使得空間分布有疏有密,正如鄧石如所講“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可容針”。而且在結構安排和書寫特點上,與甲骨文相比早期金文也都有比較明顯的繼承因素,比較容易和西周中期以后的金文區(qū)別開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