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運河濟寧段北起黃河南岸的梁山縣,南至微山湖,全長270余公里。雖然自黃河改道截斷大運河后,濟寧至北京段運河已不通航,作為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運輸?shù)乃\重鎮(zhèn),濟寧自古至今一直發(fā)揮著巨大的水運功用。 特別是經(jīng)過新中國成立60年的大規(guī)模整治,濟寧段運河已舊貌變新顏,成為一條具有防洪除澇、引水灌溉、輸水送水、發(fā)展航運和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 爬坡的河人工挖鑿的大運河,不是總依地勢自然往低處流動的,所以在開鑿整治過程中,必須以自然知識、河工技術作為支撐,因地制宜地解決問題。需要水爬坡的濟寧南旺段運河,是運河全線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 距離濟寧市區(qū)21公里處的汶上縣南旺鎮(zhèn),素有大運河“水脊”之稱。明洪武時期,為解決黃河決口淤塞運河致使漕運不通的難題,工部尚書宋禮受命開新河。由于汶上南旺地勢高,雖開新河而無水,宋禮于是依農(nóng)民水利專家白英之謀,在縣北的大汶河上修建戴村壩引汶水入運河,又在入河處修筑“分水坎”,使河水七分北流,三分南流。并建設閘壩,連接蜀山湖、馬場湖、南旺湖等天然水柜蓄水。這樣無論天氣旱澇均可調(diào)節(jié)河水虧盈、保持水位平穩(wěn)漕運暢通。白英規(guī)劃的“引汶濟運”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成為確保京杭運河暢通的咽喉要道和維系漕運的關鍵所在。在科學價值和建筑工藝等方面甚至超過四川都江堰,堪稱世界古代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跡。 為紀念白英的豐功偉績,明清兩代在南旺汶、運交匯處,陸續(xù)修建了分水龍王廟、鐘鼓樓、白公祠、禹王殿、螞蚱神廟、觀音閣等建筑。乾隆六次南巡,每次都為該建筑群留詩駐詞。毛主席在了解南旺分水工程時,更是留下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千古贊嘆。 歷經(jīng)六百多年的滄桑變遷,如今運河水在這里已不復奔騰,只留下芳草萋萋的運河古水道。然而,南旺水脊分水工程卻因其特殊的歷史和水利科技價值,成為矗立在3000里運河上的一座豐碑,標識著中華民族戰(zhàn)勝自然的無比智慧與膽略。在建的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公園里,原工程遺留的廟宇、石碑、夯土臺基、鋪地磚、柱礎石等默默佇立,引人憑吊昔日輝煌的同時,亦告慰世人,無論運河故道是暢通還是干涸,它們都曾永久地改變了一個國家,深刻地影響了億萬人的生活,并最終嵌入我們波瀾壯闊的歷史冊頁中。 南旺分水工程遺址 把酒臨風看帶郭“居運道之中”的濟寧,“南通江淮,北達幽燕”。元明清三代都把治理運河的重點放在這里,駐設治運、司運的最高行政機構和最高軍事機構,使其成為京杭運河的漕河管理中心。今日,濟寧城區(qū)的老運河,雖不再承擔運輸功能,卻依然發(fā)揮著防洪泄洪、雨天排澇和城市景觀的作用。到達城區(qū)老運河邊時,是大晴天,日光照耀下,坐落于運河北岸、飛檐翹角的兩層古式建筑太白樓,與廣場上紅綠琉璃瓦下的各色仿古商鋪,營造出古雅寬宏的氣魄。 據(jù)記載,太白樓原是唐代賀蘭氏經(jīng)營的酒樓。因大詩人李白寄居濟寧二十多年,每天在此飲酒交友、揮灑詩篇,而名聲大振,后被命名為“太白樓”。如今的太白樓被改建為李白紀念館。 登上太白樓,俯瞰新建太白小區(qū)仿古建筑群,古樸典雅。玉帶橋南北跨越古運河,與新建居民小區(qū)連為一體。改造后的河南岸街更是一處靚麗的人文景觀,酒樓餐館,濟寧名吃,比比皆是。中國特色商業(yè)街“秀水城”依河而建,店鋪林立、商品薈萃。遙想當年,詩仙推軒窗把酒臨風,品味著運河邊的人生,將歲月的風雨慢慢地沉淀,醞釀成瑰麗的詩文。 走出太白樓,沿老運河前行,穿過一座座風格迥異的石橋,看到在河岸稍寬敞的地方,十幾位老人聚在一起打紙牌,神情悠閑。 孔孟桑梓之邦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fā)祥之地”美譽的濟寧,歷史是層層疊疊的,文化是浩浩蕩蕩的。影響中華文化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這里發(fā)源;被后世尊稱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亞圣孟子、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在這里誕生;至尊無上的佛教圣物釋迦牟尼真身佛牙在這里出土;《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好漢梁山聚義的故事在這里發(fā)生……怪不得有“不去北京不知道自己有多渺小,不去深圳不知道自己有多貧窮,不去濟寧不知道自己有多膚淺”的說法。 在濟寧火車站廣場坐上去曲阜的專線城際公交,約40分鐘便可抵達曲阜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經(jīng)兩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絕的孔廟,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筑物,也是海內(nèi)外數(shù)千座孔廟的先河與范本,以其規(guī)模之宏達、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譽為“天下第一廟”,尊列世界文化遺產(chǎn)??讖R、孔府與城北1.5公里處的孔子及其后裔墓地孔林,并稱“三孔”。 從邁進欞星門坊的那一刻,立即感受到這座“至圣廟”的深厚、曠久與博大。挺拔百年的參天檜柏,上百件歷史遺留碑石,奎文閣、杏壇、大成殿等宮殿式建筑群落,徜徉其間,似乎可以感味先哲遺風,啟迪人生智慧…… 走出孔廟大門,左手邊就是孔府,豪華的大門及護院石獅迎接著絡繹不絕的游人。入圣人之門,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的屏門“重光門”,門為木制,獨立院中不與垣墻相連。門頂覆蓋灰瓦,門楣高懸明世宗親頒的“恩賜重光”匾額。在過去,重光門平時是不開的,每逢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時,才鳴禮炮開啟??赘谩⒄弦?,內(nèi)藏大量歷史檔案、傳世文物、歷代服飾和用具等。 曲阜市與鄒城市南北相鄰,都是濟寧市代管的縣級市,從曲阜孔廟至鄒城孟廟約30分鐘的公交路程。孟廟是一處長方形的五進院落古建筑群,現(xiàn)存建筑多為清康熙年間地震傾圮后重建。亞圣廟石坊后左右各一坊,左名“繼往圣”,右名“開來學”,“繼往開來”是后人對孟子的評價。孟廟中共430余株、樹齡都在八九百年以上的蒼郁古樹,這些樹木冬夏長青,形狀特殊別致,如虬如龍,如獸如鳳,千奇百怪,姿態(tài)各異。除了古樹,孟廟最多的就是石碑,各個朝代的都有,廟內(nèi)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塊,不少是珍品和絕品。 孟廟主體建筑亞圣殿,是一座綠色琉璃瓦覆頂、重檐歇山式宮殿型建筑。大殿四周,列有擎檐的巨型石柱26根,每柱都呈八角形,柱下以石鼓為礎,鼓下又以石刻覆蓮作承托。孟廟出來一街之隔就是孟府,亞圣牌坊立在廟與府之間。孟府前為官衙,后為內(nèi)宅,整體布局大方氣派,典雅中透著幾分威嚴。 在孟府中,偶遇正在讀書的工作人員孔憲河,交談中得知,今年48歲的孔先生是孔子的第七十二代后人。他說,儒家文化已經(jīng)扎根在每個中國人的毛細血孔中。走在濟寧,這座在詩文書禮中浸濡了四五千年的文化名城,處處彌漫著文化氣息,深受熏陶的當?shù)厝耍瑹o論是親切淳樸的出租車司機,還是熱情好客的茶館老板,都令人如沐春風。 孔憲河,孔子的第七十二代后人 流光溢彩的運河文化,因濟寧而多了分厚重,文化厚重的濟寧亦因運河而多了份靈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