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橋 (Pons) 介于中腦與延髓之間,分為腹側的基底和背側的被蓋部。 腦橋腹側面寬闊膨隆,稱腦橋基底。其上緣與中腦的大腦腳相接;下緣借腦橋延髓溝與延髓相續(xù)。在腦橋延髓溝內自內向外依次有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根出腦。腹側面正中有一縱行淺溝,稱基底溝,容納基底動脈。腹側面有大量的橫行纖維,向兩側逐漸變窄,移行為小腦中腳或腦橋臂,轉向背側進入小腦。移行處有大的三叉神經根附著,通常把此根視為腦橋腹側面與小腦中腳的分界線。腦橋基底部為聯(lián)系大、小腦皮質間的中繼站。 延髓、腦橋與后方小腦的交角處,臨床上稱為腦橋小腦三角,前庭蝸神經恰位于此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當該處有腫瘤壓迫前庭蝸神經纖維時,可出現(xiàn)聽力障礙和小腦損害的癥狀,同時腫瘤還可壓迫面神經、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產生相應的癥狀。腦橋的前端狹細,為腦橋與中腦的移行部,稱菱腦峽,此處可見左右小腦上腳或稱結合臂,自小腦行向前下。左右結合臂之間有前髓帆,滑車神經于前髓帆內交叉后,在中線兩側出腦,出腦后繞過大腦腳,再到腦干腹側?;嚿窠浭俏┮坏囊粚ψ阅X干背面出腦的神經。 自腦橋出入的腦神經有三叉神經、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三叉神經根在腦橋基底部與小腦中腳交界處出入腦橋,展神經、面神經和前庭蝸神經的根,自內向外位于延髓腦橋溝內。展神經靠內側,距正中線4~5cm,前庭蝸神經在最外側,恰居腦橋小腦三角處。面神經在前庭蝸神經的內側,它與前庭蝸神經之間有細小的中間神經。 ![]() 腦橋小腦角綜合征 (cerebellopontine angle syndrome,CAS),多由于腫瘤壓迫所致,蝸神經瘤壓迫最為常見。腦橋小腦角位于小腦、腦橋、延髓三者交界處,橋延溝的外側端,為一三角形凹陷區(qū),前庭蝸神經和面神經從此出腦進入內耳道。面神經位于前庭蝸神經內側,二者之間還有一細小的中間神經,是面神經的一個根,含味覺纖維和副交感纖維。此三角區(qū)的上方還有三叉神經,前方還有外展神經。此角的后方隔第四腦室與小腦為鄰,第四腦室兩外側孔及脈絡叢位于面神經及前庭蝸神經的下方。此角下方依次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副神經根,此角的前外側為內耳門,下外側鄰頸靜脈孔。 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腫瘤壓迫蝸神經,病人出現(xiàn)進行性、持久性耳鳴,可發(fā)展致耳聾;壓迫前庭神經,出現(xiàn)眩暈、平衡障礙和眼球震動。 如果腫瘤向前上方生長可壓迫三叉神經,早期出現(xiàn)同側面部三叉神經痛,逐漸發(fā)展為同側面部感覺障礙(包括皮膚、結膜、口腔、舌、軟腭及鼻粘膜感覺缺失,角膜反射消失,嚴重時出現(xiàn)麻痹性角膜炎,角膜出現(xiàn)潰瘍,累及三叉神經運動根,出現(xiàn)咀嚼肌癱瘓和萎縮,張口時下頜偏向病側。累及面神經出現(xiàn)周圍性面癱;累及外展神經出現(xiàn)復視和內斜視。壓迫小腦,出現(xiàn)步態(tài)不穩(wěn)、肢體及軀干共濟失調,指鼻試驗不準,快速輪替試驗笨拙。壓迫乙狀竇及頸靜脈孔,阻塞腦脊液回流,引起顱高壓,嚴重時導致枕骨大孔疝。 ![]() 后顱窩底中央為枕骨大孔,延髓與脊髓在此相續(xù),椎動脈和副神經頸支亦經此孔入顱。枕骨大孔綜合征見于此區(qū)的腦膜瘤和先天畸形。上頸部神經根受累所致的枕頸部放射性疼痛,強迫頭位(頭后仰和前屈受限),上頸段頸髓受累出現(xiàn)四肢癱瘓和呼吸麻痹,脊液循環(huán)受阻出現(xiàn)梗阻性腦積水,顱內高壓,有時出現(xiàn)下四對腦神經受壓引起的功能障礙,如聲音嘶啞、吞咽困難、舌肌萎縮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