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道”有那么容易就“知”的嗎? 如果那么容易的話,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斷地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嗎? 多少問題都出在了我們自以為“知道”上面,實際上我們可能既不知整體的“道”,也不知某個具體事物的“道”。 或者我們知得只是非常少、非常淺、非常有限、非常皮毛的一點兒而已。 我們能知道多少(資料圖) 《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边@一段讀起來比較繞口,好像繞口令一樣,卻是老子對認知這件事情的深刻理解。 老子說:“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道,這是好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缺點了。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能把缺點當做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做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p> 智慧總是相通的,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也說過一句和老子這段意思相同的話:“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p>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們的認知才能不斷地在橫向上擴展開來,不斷地在縱向上深入下去。 如果只是停留在片面和表面的話,是無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去認知、去了解事物深層次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 如何了解事物的規(guī)律(資料圖) 人的認知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處在這個層次的話,總是認為知道,感覺凡事都很簡單,不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規(guī)律和門道,所以常常做出錯誤的論斷和評價。 知道自己不知道。處在這個層次的話,會非常謙虛地待人處事,知道世界的復雜性,萬物的奇特性,而自己不懂的太多,要學習的太多。 知道自己知道。處在這個層次的話,會在反復學習、思考、實踐,總結的基礎上,得到自己驗證過的一點真知,并深知這點真知是多么得來之不易。 不知道自己知道。處在這個層次的話,對自己現(xiàn)在所謂知道的不會過度強調,而是反過來,經(jīng)常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知道,有沒有比這更符合“道”的認知。 如何認知世界(資料圖) 芝諾也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他從“多”和運動的假設出發(fā),推出了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悖論?,F(xiàn)在留存的以關于運動的4個悖論尤為著名。 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的知識多許多倍,您對問題的回答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么總是對自己的解答有疑問呢?” 芝諾順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他指著圓圈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 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都無知的部分。大圓圈的周長比小圓圈長,因此,我接觸的無知的范圍也比你們多。這就是我為什么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歷史上越是智慧之人,越不會太絕對、太想當然地認為凡事自己都真理在手,而只是對自己反復確認過的符合道的事情有把握,并且常常懷疑自己的其他觀點到底是否正確。 因為深知自身和時代的局限性,而認知是一件具有無限性的事情,追求真理也是沒有止境的。 如果我們能像老子說的那樣,知道自己不知道,也許我們就能減少一些缺點,減少一些錯誤。 (編輯:西銘) 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