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暗影之人”
如果你看過《沉默的羔羊》,或許你也會被吃人的漢尼拔醫(yī)生吸引:冷靜,英俊,高智商,神秘莫測,唇角一抹盡在掌握中的微笑,縱使知道他的危險,卻依然讓人沉醉。這種陰影里的角色,不僅會引來迷妹的尖叫,這種暗黑人格,也能“撩”到心理學(xué)家的敏感點。
這個概念最早在2002年由Delroy Paulhus和Kevin Wililiams提出,共有三種特質(zhì),分別指的是自戀(自我中心、自以為是),馬基雅維利主義(冷酷無情、陰謀欺騙),精神病態(tài)(尋求刺激、缺乏共情)。這三種黑暗的特質(zhì),被統(tǒng)稱為“暗黑三角”,實際上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特質(zhì)。
但是,正人君子真的都只是表面工夫嗎?背地里的我們,真的只是道貌岸然的面具下、魔鬼般的靈魂嗎?
“我們也有生命之光”
與社會格格不入的暗黑人物的確存在,但你身邊有沒有“生命之光”那樣的存在呢?那些向身邊人輻射著溫暖和光芒的人。這樣的人不會謀算著自己的付出,而是自然而然、自發(fā)地奉獻(xiàn)無條件的愛——因為他們的心中本就傾向于如此。
最終,這三個特質(zhì)從研究中浮現(xiàn):康德主義(遵循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人文主義(看重個體的價值和尊嚴(yán)),對人性的信心(相信人性中存在善良和美德)。
“有光的人,或許也有影”,光明和黑暗或許在大多數(shù)人心中并存。人的內(nèi)心,或許都是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平衡。研究者將每個人身上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程度進(jìn)行比較,發(fā)現(xiàn)在我們思維、行為和情緒里,比起黑暗,還是光明更多一點。從下面的分布圖可以看出,極端惡意的惡魔其實在人群里是比較少的。
“給光明之子和黑暗之子畫個像”
所以,光明三角高的人和暗黑三角高的人都是什么樣呢?
伏地魔一般的黑暗之子,暗黑三角高的人更可能是年輕的男性,且看重性、權(quán)力、成就、隸屬關(guān)系,采取自我成就、而非人際超越的價值取向,將自己的想法或一味的虔信視作其自身超越死亡的途徑。
那光明之子就是溫暖的春日陽光,對“光明之子”的描摹則勾勒出了一幅完全相反的圖景:責(zé)任心高,擁有積極的熱情和寧靜的自我。
總體來說,光明三角也與一些明顯的缺點相關(guān),首先光明三角高的人無自我成就和自我提高的強烈動機;再有,他們人際內(nèi)疚感更強;最后,光明三角還可能標(biāo)志著更強的感受倒置,更容易接受自己被利用和情緒上被操縱。
那么,你也可以是微光
對光明三角和暗黑三角的研究,其實展示了心理、人格中相互平衡的力量。生活中的確存在暗影之人,可是,生命之光也切切實實地存在我們身邊,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去發(fā)現(xiàn),意識到好人不僅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更留在我們每個人的心底。
從人性來說,或許我們都站在自己的陰影里,可這正是因為——光明照耀著我們的前身。那么,就像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到的,“與其咒罵黑暗,不如燃起一支明燭?!?/strong>

其中,測試人群中黑暗人格類型的前三種分別為:俗世清流型(25%)、不擇手段型(22.4%)和深藏不露型(20.8%)。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四分之一的測試者的黑暗類型是俗世清流型,這種類型的人格中黑暗三角得分都比較低,黑暗面較小。
他們能看到人性積極的一面,戒備心較低,對任何人都能表里如一地袒露自己的看法,然而太過直率的他們會較輕易卸下保護自己的盔甲,使自己陷入麻煩的境地。
No.2 不擇手段型丨勝者為王敗者寇 只重衣冠不重人
22.4% 的測試者的黑暗類型是不擇手段型,這類人黑暗三角中馬基雅維利主義和心理病態(tài)分?jǐn)?shù)偏高,他們眼里看到的,是個價值交換的世界。
這類人權(quán)欲熏心,甚至?xí)榱耸种械臋?quán)利傷害別人,他們對目標(biāo)有更強烈的追求,堅信只要達(dá)到目的,無論使用什么手段都沒關(guān)系。他們經(jīng)常給人一種“有能力、有魅力”的印象,但缺乏共情和不真誠也會常使自己走歪路。
No.3 深藏不露型丨讓自己戴上面具 不給任何人傷害我的機會
20.8%的測試者是深藏不露型黑暗人格,他們的黑暗三角中馬基雅維利主義分?jǐn)?shù)較高,這類人老謀深算,沉穩(wěn)平靜,善于隱藏自己的狼子野心。這樣的人想擁有絕對的權(quán)力但又深諳暗黑規(guī)則,懂得順勢而為,會說話善籌謀,但不外露自己想掌權(quán)的野心。這類人低調(diào)有城府,擅長操控別人,用各種手段下一盤漂亮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