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不著草字,盡得風(fēng)流”的宋詞,卻寫出了春草的形、神、情 【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宋代《樂府指迷》的作者沈義父曾這樣說過“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他的意思是詞人在寫詠物詞作時,是忌諱說出它的名字的,而是要從側(cè)面來描寫,讓讀者去想象、體會詞人所要表達的物品。例如宋代大詞人柳永的一首《杏花》,詞曰: “剪裁用盡春工意,淺蘸朝霞千萬蕊。天然淡濘好精神,洗盡嚴妝方見媚。 風(fēng)亭月榭閑相倚,紫玉枝梢紅蠟蒂。假饒花落未消愁,煮酒杯盤催結(jié)子。” 這首詞寫的是杏花,可詞作里卻沒有一個體現(xiàn)杏花的字詞,但是卻通過在時間上、顏色上、用途等方面來描寫杏花以及杏花所關(guān)聯(lián)的東西,如杏樹枝,杏子等。給人無限的遐想,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醉人,這就是詠物詩的絕美之處。 今日與大家再分享一首,被清末著名的國學(xué)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稱為詠春草絕調(diào)三首之一,梅堯臣所作的《蘇幕遮》(其他兩首為林和靖的《點絳唇》、歐陽修的《少年游》) 蘇幕遮·草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這首詞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草”字,卻把春草其形、其神、其情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可謂“不著草字,盡得風(fēng)流”。此詞另一絕妙之處就是寫草的同時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詠物和抒情結(jié)合的十分完美。 詞的上闋寫堤岸上長滿了綠油油的春草,被晶瑩剔透的露珠附著著,五光十色,十分炫美。放眼望去,遠處的村舍在如煙春色的掩映下若隱若現(xiàn)。雨后的天空變得晴朗,江水開闊,到處草色碧翠,芳草萋萋。“獨有庾郎年最少?!焙笕溆晌锛叭?,庾郎是指庾信。南北朝梁代大學(xué)士,十五歲時,就能在梁的東宮講學(xué)。在他四十二歲出使北魏時,被強行扣留輔佐北魏皇帝,后官至驃騎大將軍。這里借指離鄉(xiāng)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穿著綠色春袍與嫩草的顏色互相映襯,展現(xiàn)出少年才俊瀟灑得意,春草嬌嫩可愛相得益彰。 詞的下闋寫春草將路邊一個個長亭與短亭連接起來,使得道路很是凄迷。碧綠嬌嫩的芳草,似乎在埋怨王孫遠游,為何卻遲遲未有歸期。“落盡梨花春又了。”三句寫出自然界春色匆匆而去,梨花落盡,春天將逝,夕陽殘照,余輝滿地,在蒼茫的煙靄中,翠綠的芳草似乎也變的那般蒼老。同時也暗示詞人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所以才有對人生垂暮之嘆、宦游疲倦之慨。 這首詞是北宋著名現(xiàn)實主義詩人梅堯臣的經(jīng)典之作。梅堯臣,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人。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他的這首《蘇幕遮》詠物詞,上闋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闋以凄迷之調(diào),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值得我們一讀再讀,一品再品。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