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詞,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正所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詩人的這首詞既有杜甫“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氣勢,又有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感嘆,同時又多了幾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超然和哲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者——楊慎。 楊慎,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是明代三才子之首。 楊慎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 楊慎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聰慧,其父是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24歲高中狀元,本來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世事難料,37歲時,被貶于南荒,其后一直未能得到皇上的赦免,病死在南荒。 楊慎的一生,以37歲這年為分界線,37歲以前,楊慎是名播海內外,風光無限,37歲以后,漂泊南荒,蹤跡不定。 被貶到云南對于楊慎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悲劇,但是對他的學術研究和文學創(chuàng)作來說卻堪稱幸事。 如果沒有流放歲月的閑暇,沒有南疆風光的熏陶,沒有遠離官場是非的自在以及沒有經(jīng)歷人生浮沉、生死離別的體驗,楊慎或許只是政治史上的一位高官而不能成為文學史上的一代大家。 楊慎的一生著作豐富,《明史》曾記載:
楊慎所著內容極為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經(jīng)史百家、典章制度、音樂戲曲、詩詞歌賦等等。 而楊慎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詩詞的成就是最為顯著的,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天資聰慧,13歲便寫下許多詩詞步入文壇,曾得到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與自身的獨特生活經(jīng)歷有關。
楊慎在文學上的創(chuàng)作是足以與明中葉“前七子”相提并論的。 楊慎的詞基本上是屬于婉約派,多為一些描寫滇南風光,抒發(fā)自己內心情感的作詞。但是也有氣勢磅礴,語言豪放的作詞。后世人曾經(jīng)評論過:
而在寫詩方面,可以說,楊慎的詩歌代表了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他的詩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是揭露帝王荒淫,反應民生疾苦。比如:
作者通過以古喻今,借用典故,對世宗進行諷刺。 其二,便是在抒發(fā)懷才不遇的苦悶之情。本來前途無限的一個世家才子卻淪落到發(fā)配充軍。換成是誰誰心里都會郁悶。他曾在詩中以老馬自喻說:
這時候的他已經(jīng)被貶20多年,但是時間卻沒有腐蝕他的報國之志,他沒有意志消沉而是為壯志未酬,抱負難成感到不甘,他渴望建功立業(yè)。 其三,便是在描寫風光景物這一方面。 楊慎被貶云南以后在這生活三十多年,留下了許多描寫云南景物的詩詞,可以說填寫了詩詞史上的一段空白。
楊慎的詩詞描繪了一幅又一幅美麗的滇南風景畫。 官宦之家 少年俊才楊慎出身于一個書香門第的官宦之家,從他的祖父說起,一門五世都是當官的,家族四代出了六個進士一個狀元,他的父親是當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他的母親是出身書香門第的黃夫人。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意味著楊慎從小便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而楊慎打小便很聰明,按照楊慎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八歲就傅,雙臂一硯”,楊慎十一歲學作近體詩,十二歲時,擬作《吊古戰(zhàn)場文》,其中有“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得到了自己叔父的大力贊賞。十三歲時,楊身邊跟著父親進京,沿途寫下諸多詩篇,得到了當時茶陵詩派的首領、內閣首輔李東陽的欣賞。 正德二年,楊慎參加了當年的鄉(xiāng)試,成功奪得鄉(xiāng)試第一。 正德三年,楊慎參加會試,考官看了楊慎的的試卷后,將其列為首選,但不慎將燭花落到考卷上,致使楊慎的考卷被燒壞,因此只能給楊慎下第。 楊慎曾經(jīng)為此寫過一句詩:“空吟故國三千里,悔讀南華第二篇?!?/strong>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惆悵之情。 意外落榜的楊慎沒有灰心,三年后,楊慎成功獲得會試第二。之后,在四月的殿試當中獲得了殿試第一,賜進士及第。 而楊慎也就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直言諫君 被貶云南翰林院是明朝朝廷的儲才之地,相當于人才儲備庫,國家許多的人才都是翰林院出身的,在當時,翰林院可以說是通向內閣的階梯。 而楊慎便很幸運的被選入了翰林院,擔任翰林修撰,一踏上仕途,便獲得了一個如此令人羨慕的職務,這使得楊慎十分滿意。 在翰林院工作,使得楊慎有機會可以遍讀“皇史宬”中的藏書,也就是可以閱讀皇家藏書,“枕籍乎經(jīng)史,博涉乎百家”,楊慎獲得了大量的知識,這為后來從事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慎步入仕途,供職于翰林院,這時候正是明武宗朱厚照大肆游玩的時期。 明武宗繼位以來,國家法紀敗壞,國事日非,危機四伏,奈何皇帝荒嬉無度,朝綱盡廢,楊慎寫下了一篇《丁丑封事》上書勸諫,指責皇帝“輕舉妄動,非事而游”。但是武宗依舊我行我素,根本就不予理睬,其后,楊慎又寫下諸多詩文來勸諫明武宗,但是武宗根本不聽勸告,最終楊慎心里感到極度失望,覺的留在京城也無可作為,于是便稱病告假,返回自己的家鄉(xiāng)。 后來,楊慎返回都城繼續(xù)在翰林院任職,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駕崩,由于他無子,最終迎立從弟興獻王的世子朱厚熜繼承帝位,是為世宗,改元嘉靖。 楊慎在當時因為性格過于耿直,率真,沒有得到嘉靖的喜愛。 后來,在“大禮議”一事中,楊慎聚眾請愿,最終被流放到云南。本來嘉靖剛登基時便不是很喜歡這個臣子,再加上在議大禮中站在了皇上的對立面,因此落得個永遠流放的下場。 在這里小小提一下“大禮議”,
這樣,皇統(tǒng)與家系就成了當時內閣大臣紛爭的議題。 謫戍永昌 病逝異鄉(xiāng)大禮議是楊慎一生中的轉折點,由于楊慎帶頭跪門哭諫,世宗將其發(fā)配充軍到云南永昌,此后,楊慎的后半生便一直在云南度過。 楊慎在云南流放的三十多年里,并沒有因為皇家的冷酷無情,時間的匆匆流去而消極頹廢,他每天都充滿著希望,希望皇上可以赦免他,允許他返回家鄉(xiāng),重新受到重用,但是他卻小看了帝王家的無情,嘉靖年間六次大赦,但是卻一直沒有赦免楊慎。 但是楊慎卻始終堅貞不屈,對自己人生的追求十分執(zhí)著,他六十歲時自述其志說:“翠柏蒼松元自勁,歲寒那肯變天真?!钡狡呤畾q時,說:“老狂不怕玄冬冷,呵手揮毫興未闌” 楊慎在被流放期間,雖說每日只能寄情于山水,流連于文學創(chuàng)作,以此來緩解自己的憂愁,但是他卻一直關心著民間疾苦,不忘國事,他曾經(jīng)多次上書為百姓請愿,不顧自身的安危也要為百姓謀福。 在他最后的時光里,他曾經(jīng)寫下一篇《自贊》來啟迪后人:
在利益面前要避讓三分,在義面前要勇往直前,站在義的高度,維護老百姓的利益,真正的為百姓做事,為百姓擔責。 這便是楊慎對自身的要求,他這一生,從步入仕途,踏足官場開始便一直為想要老百姓著想,為國家著想。 正如前文所說,如果當初沒有被貶云南,歷史上會少一位文學大家但同時也會多一位千古名官。無論什么時候,一心為老百姓的官員才是一位出色的官員。 是非成敗轉頭空
楊慎的一生立志為國,不謀私利,被貶之前,楊慎想用自己的才華做出一番事業(yè),被貶之后“安時處順,以終余年”。 楊慎的一生是個悲劇的一生,他博學多才,忠貞正直,但半生流放,客死異鄉(xiāng)。如同楊慎這般人,中國的歷史上還有很多,他們?yōu)榱藝液兔褡宓睦?,向封建帝王直言忠諫,可是忠言逆耳,最終都因帝王而落下一個慘淡的人生。 千百年來,在楊慎之前,便有許多知識分子因直言進諫而丟掉性命,但是楊慎明明知道忠諫的后果,但仍然勸諫君王,這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種風骨:“忠貞不屈,視死如歸?!?/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