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覺得郁證就是抑郁證,其實郁證是中醫(yī)的概念,在中醫(yī)體系中,把它歸統(tǒng)于氣血津液病,在三部六病體系中,歸屬于整體氣血病。西醫(yī)學中的神經衰弱、癔癥、焦慮癥、更年期綜合征等癥均囊括在中。實在臨床中,我們在面對情志病時,它們表現的情緒化癥狀有時候并不明顯,比如有的患者會有頭疼癥狀,胃疼的癥狀,采用何種手段療效都不佳,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考慮一下一些軀體性焦慮的存在。所以臨床中,我們不但得注意辨別,還得延伸思維,發(fā)現這種問題的存在。因為疑難雜癥遷延難愈時,勢必會影響到心理的健康,這時候我們均可以嘗試使用協調療法不失為一個新的思路。 我們查閱《靈樞》、《針灸大成》可以看到,前輩們用了很大篇章在論述針刺手法的要點和注意事項,內容描述的已經很清楚了。但是反過來我們思考一下現代針灸,它主要是來治療什么疾病,如何去操作的。我們必須承認現在忽視針刺手法的越來越多,這會把我們傳統(tǒng)針灸原汁原味的東西丟失。不可否認,結構針法的破繭而出,是對針灸的一種很好的傳承、創(chuàng)新,對治療一些疼痛類疾病越來越精準,但是對手法的要求就沒有很嚴格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正視手法的重要性。 在《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中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意思說的很明白,針法的要訣就是一定要有針感傳輸到病所才能有效果。正如劑量乃漢方不傳之秘,針灸效果的差別除了在選穴上,針感傳輸是否得當更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huán)。我覺得現代針灸手法操作上有不少弊端,明顯的有兩點:第一就是忽視手法,單講穴位,不怎么重視行針,也不關心病人的感覺。第二就是過于標新立異,技法性的東西是要有的,但同時決不能忽視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針感傳輸,否則就是華而不實。其實我們老祖宗已經把針刺手法解釋的很清楚了,我們只需要好好繼承,再把基本功搞扎實了,樹立信心,一定會掌握針刺手法。這樣我們才能稱之為針灸,否則的話咱們只能叫扎法,拿根針扎進去就行了。 那么,針刺手法的定義是什么呢?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技法或者學術流派的誕生,必定是植根于理論的土壤,絕不是憑空捏造的。針刺手法呢是以向心性的古典經絡理論和循經感傳規(guī)律性理論為理論基礎。張縉老師在這方面很有研究,他認為針刺手法之要在于“激”和“控”二字。激,就是用毫針激發(fā)穴內經氣;調,就是行針以調控經氣的性質,駕馭經氣傳導部位。隨著施針者的操作,經氣開始傳導到相應部位,指哪打哪,打哪兒哪兒中??此坪翢o規(guī)律,內里卻暗藏玄機。比如兩個人同樣針刺風池穴,針感是往哪里傳導,能不能控制并守住經氣,這是針刺效果的差別所在。我曾親身體驗過張縉老師的弟子劉高峰博士現場給我們演示針刺風池穴,稍微調一調行針的手法,就能控制經氣向幾個方向傳導,且傳導的深淺、遠近皆有不同,很是奇妙。內經中不是有這么一句話嗎,“粗守形,上守神”,正是一般大夫與技術高超的大夫之間的區(qū)別。下面我會跟大家具體分享一下針刺手法的內容。 關于針刺手法,其實跟學歷的高低、行醫(yī)年限是沒有多大關系的。核心就是基本功,而不是術式。就好比武術打拳,會的招數多不一定是高手,真正的高手往往能一招制勝。你沒有基本功的話就是花拳繡腿,打出去的拳是沒有殺傷力的。針灸也是一樣,不是簡單地把針插進去就可以,一定要有力的概念,一定要做到力貫針中。比如說捻轉、提插,大多數人都會,但是怎樣才能均勻、確切地激發(fā)經氣,經氣來了后能守住不丟失,守住后能調控經氣到所需病灶,只有少部分人能掌握其中的精妙。幸運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針灸家們開始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如任作田、焦勉齋、鄭魁山、馬瑞林等,在其著作中,都有了關于練習基本功的論述。任氏提到了三練:練心意、練指力、練手法。焦氏提出了運掌法和練指力法。鄭氏則提出關節(jié)練習法和左右手練習法。馬氏則提出練氣、練指力、練指感和練技巧。不管是哪種方法,想要駕馭經氣,針力和感知力都得有。你要體會針刺入穴的變化,這都需要系統(tǒng)的訓練,通過訓練都可以掌握。接下來,就跟給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針刺手法訓練中的心得。 練針方法 方法:扎紙板 ①用包裝紙箱之紙板(俗稱紙殼)。紙板中間層為瓦楞,薄者為一層瓦楞,中者為兩層瓦楞,厚者為三層瓦楞。 ②將紙板裁成10×15公分之長方形。 ③先用0.5寸26號或28號針,較熟練后改為1.0—1.5寸針。 ④按行扎針,其間距要相等,兩針之間(針距)不得大于0.3公分,兩行之間(行距)為0.5公分或0.7公分。 ⑤針要直刺,要刺透。從正反兩面可透視出練針者刺針時之心態(tài)是否認真,是否正指直刺,是否意念集中。 ⑥練針時應當環(huán)境安靜、意念集中、心態(tài)平和,方能收到守神練針之效果。 ⑦過去正規(guī)練針用粗纖維之糊窗紙(也叫呈文紙),用扎花撐子繃緊,先兩層后多層。 ⑧用紙板練針的好處是通過扎紙板來練指力,通過感受針穿過瓦楞時一層實一層虛的不同感覺來練指感。 進針法在針刺手法里是非常重要的。進針時達不到“無痛”的要求,將直接影響到針刺手法的施術。如果手技純熟,基本上可以進針無痛。要想手技純熟,只有靠“練”。 協調針法治療郁證 頭部:百會 腹部:上腹 中脘 中腹 天樞 下腹 關元 四肢部 手:合谷 足:太沖、足三里 刺法補瀉包括呼吸補瀉和捻轉補瀉 呼吸補瀉在教材中的定義是指病人呼吸時進出針達到補瀉目的,實則臨床使用時很難達成,歷代爭議也比較大。張縉老師在《針灸大成》校釋中是這樣描述的,將《素問·離合真邪論》有關呼吸補瀉的全文歸納總結,呼吸補瀉的關鍵是出針,進針與呼和吸的關系,“侯吸引針”“侯呼引針”,是可以明顯區(qū)分的。而“呼盡內針”和“吸進內針”是不易在臨床上區(qū)分的,因為呼吸動作是自主的,呼盡就是吸,吸盡就是呼。在文字表面是可以區(qū)分“呼盡”“吸則”,但是“呼盡”和“吸則”之間有多大的時間間距是無法區(qū)分的。 對于此手法,歷來就有不同的看法,元朝的針灸大師竇漢卿說“補瀉之法,不在呼吸而在手指”,而高武與楊繼州把呼吸用在燒山火與透天涼上。在行“燒山火”時,患者先用鼻吸氣作為從屬,然后連用“口呵”五次,借助溫熱感來引導患者;“透天涼”時則以口吸氣產生的涼感來引導患者。故操作時,遵循楊氏提倡“呼吸法”,補時以鼻吸氣口呵氣為主,瀉時以口吸氣為主。 捻轉補瀉之法,最早見于《內經》一書,竇杰所撰《針經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后世從《金針賦》到《醫(yī)學入門》發(fā)展更為復雜?!夺樉拇蟪伞芬粫嘤杏涊d,但多以竇氏操作方法為主。 溢脈型郁證:協調基方 行間 前面大家可能已經了解了一些溢脈的具體表現: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頭昏腦脹、目花耳鳴。 我們選用的穴位是在協調基方的基礎上加行間穴 1.是通過查閱文獻也能找到,運用行間單穴治療郁證的資料。如李菊花通過剁刺行間穴治療35例郁證患者均有效果,其中28例患者痊愈。 2.我們認為溢脈的形成多是由肝陽上亢導致,行間穴,行,行走之意,間,中間。意為經氣行走其間,是足厥陰肝經的滎穴,《針灸大成》中記載肝實則可瀉之?!额惤泩D翼》:“瀉行間火而熱自清,木氣自下”。故溢脈型郁證時選用行間穴。 操作: 1.百會穴選用平補平瀉手法,平刺0.5~0.8寸 2.足三里直刺0.5-1.5寸;中脘直刺,天樞直刺,關元直刺,四穴選用補法。 3.合谷直刺0.5-0.8寸,行間透合谷直刺1.5-2寸,兩穴用瀉法。行間穴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 【醫(yī)案】 趙某某,女,43歲,2017年2月14日以“情緒波動 5 年余”就診?;颊咦允龇磸统霈F易怒易燥,神經過敏,心中總覺不踏實,常責備自己、心下痞滿,兩側脅肋部刺痛,胃納一般,便溏,小便調,睡眠差,能睡2-4個小時,舌暗紅苔黃膩,溢脈。測評SCL-90量表總得分為211,這個量表叫癥狀自測量表,全國正常人的得分在120左右,顯然這個是高于正常值的,行溢脈型協調針法 5次后患者溢脈消失,心下痞滿癥狀減輕,經10次(10次為一療程)治療后患者自述未出現暴躁易怒,睡眠情況有所改善,心下痞滿的癥狀明顯緩解,再次測評SCL-90量表,總得分為118。 注:合谷、太沖在穴藥同源中功同柴胡湯,合谷主氣,屬陽,正如《循經》所言:“合谷主狂邪癲厥”。太沖主血,屬陰,正如《經穴性賦·血門》所言“尤有清血、涼血、固血之功”[18]。百會穴為百脈交匯之處,《針灸資生經》云:“但凡思慮尤甚,心悸怔仲或自卑嘆息必療百會也”,行間瀉肝火,腹穴加足三里,循環(huán)根本之氣,猶如大戰(zhàn)中的糧草,故能取效。這個病例當時是我研究生的課題中的病例,溢脈的消失屬于首次,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在臨床應用中,我們會常常遇到這種情況,隨著治療的深入,溢脈強硬程度會減弱,我們也可將此作為一種評價的客觀指標。 聚脈型郁證:協調基方 曲泉、陽陵泉 聚脈型郁證的表現:這類患者常以多疑善太息,性格內向,性情壓抑,沉默寡言而居。選用兩穴主要是聚脈是由肝氣郁結所致,曲泉,為足厥陰肝經的經穴,曲通屈,隱秘之意,穴位于膝關節(jié)內側,屈膝,股骨內側髁的后緣;泉,泉水也。穴在膝內屬陰,陰中生泉,因此“曲泉”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云氣聚集于此,是足厥陰經氣血匯集之處,五行屬水,水涵木,肝木的升發(fā)需用曲泉?!鹅`樞·癲狂》:“狂而新發(fā),……及盛者見血?!钡烂餍律癫?,選用曲泉穴可快速治愈。陽陵泉乃膽經的合穴,《難經·三十六難》云“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jié)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合穴逆氣而泄相當于降,故選曲泉升肝氣之用,陽陵泉瀉膽火之用,此二穴相伍,肝升膽降,雙向調控使得氣機暢達。 操作方法: 1.百會穴選用平補平瀉手法,平刺0.5~0.8寸 2.足三里直刺0.5-1.5寸;中脘直刺,天樞直刺,關元直刺,四穴選用補法。(基方的操作不變,) 3.曲泉取屈膝位向膕窩方向直刺1~1.5寸,如覺針下有搏動感時,應停止刺入,以免損傷動脈。用補法;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用瀉法。 【醫(yī)案】 閆某,女,56歲,8月17日以“胃部脹滿”就診于我院,胃鏡檢查慢性淺表性胃炎,自訴并無情緒不暢。診脈:典型聚脈。故問是否有事情長時間放不下,點頭回復,故而深信不疑。行聚脈型協調針法:針灸隔日針灸一次,十次后,聚脈有所減弱,自訴胃脘不適感減弱,后囑其口服調胃湯,加以火針刺中脘、天樞、關元,胃脹消失。 紊脈型郁證:協調基方 神門、膈腧。 紊脈型郁證的臨床表現:心慌、心煩、胸悶常伴隨氣短、頭暈等癥,這類病人常在主觀上采取自我克制,忍讓的態(tài)度,導致大腦皮層功能紊亂,擾亂心臟的傳導系統(tǒng),使得寸口的脈象出現節(jié)律不齊,快慢不等,有力無力等。 神門穴屬于手少陰心經,神門穴:神是相對與鬼而言,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意指心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由此交于心經體表經脈,其氣性同心經氣血之本性,為人之神氣。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記載“神門,主數噫恐悸”,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言“神門主驚悸,怔忡,呆癡等疾”,充分說明了神門在治療精神疾病在古代已有廣泛應用。《道藏》說: “玉房之中神門戶”,取本穴可開心氣之郁。陳靜等研究發(fā)現,電針神門穴可增加腦內5-羥色胺、褪黑激素等的分泌量,從而治療精神疾病。 膈腧《難經》云:血會膈腧,蓋上則心腧,下則肝俞,肝藏血,故膈腧為血會。紊脈的形成多是心臟的傳導功能障礙導致,我們醫(yī)院祁老在治療牛皮鮮時必取膈腧,取其可理血開郁之意。 操作:協調基方同上 神門穴平補平瀉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直刺0.3~0.5寸。 膈腧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斜刺0.5—0.8寸 【醫(yī)案】 王某,男,79歲,某醫(yī)院退休干部。自訴20年前,因心肌梗死行心臟搭橋手術,常年口服中藥調理身體。近年逐漸出現氣短、乏力等癥,2018年4月以心悸、失眠就診于我科,主要是想通過經絡推拿、針灸治療失眠。觀其面色紅潤,唇色暗紅,切脈示紊脈,在協調基方的基礎上加神門、內關,開心氣之郁,針灸一月后,睡眠質量提高,但紊脈仍明顯。心臟功能恢復非一朝一夕的事,診治這種病人時我們首先得注意醫(yī)療安全,行針手法一定要輕柔,不可用力過猛,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覆脈型郁證:協調基方 神闕、陰陵泉 此類患者性格多偏向于完美性格,個性固執(zhí),對自己和周邊的人或事都苛刻。常伴有腹部不適感,腹瀉、腹脹或痢疾等癥,也可不伴隨癥狀。此類多是由于寒濕下注導致。故選用溫煦下焦的神闕穴,配以陰陵泉。 神闕:是任脈的穴位,禁針,用灸法為宜。我院以此穴為中心,設立了臍療。為溫煦下焦的常穴。覆脈是寒濕下注所致。僅以關元、天樞難以取效,故我們加用隔鹽灸,在溫下焦時,同時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陰陵泉,用瀉法,佐治諸穴,以免補法過甚,寒熱并用。 操作:基方不變,神闕用隔鹽灸法,陰陵泉用瀉法,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中,直刺1.0—2.0寸。 【醫(yī)案】 尹某,忻州市干部,以腰椎間盤突出就診于我院,來時表情痛苦,腰椎活動受限,行針灸、針刀、推拿后效果不佳,偶然摸脈得知長弦脈,告知性格完美,對人對物要求嚴格,點頭默認后,對我深信不疑,行覆脈型協調針法,期間效果反復,但任堅持,經半月治療,腰椎已達到臨床治愈,但切脈仍在,囑其口服調腸解凝湯。 結語:《論語·子張》'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再好的東西,沒有正確的途徑進去,終究無法欣賞到其中奧妙。學習亦是如此,學三部六病更是如此。學,必有方,有方向,有方法。再加上“鐵杵磨成針”的深工夫,終有一日會豁然貫通。 作者:付民鎖 三部六病研究院講師 擅長手法治療頸,肩,腰,腿疼痛疾病,尤善治療頸性眩暈,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就職于山西省針灸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