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古羅馬開議會民主共和,凱撒創(chuàng)帝國羅馬崛起
古羅馬地處長靴島亞平寧,亞得里亞海右,第勒尼安海左,背靠阿爾卑斯山脈,面臨地中大海,右攬大島撒丁與科西嘉,足踢西西里。與古希臘崛起于巴爾干半島,其天時地理如出一轍。古羅馬承古希臘之文明,創(chuàng)民主于萌芽,建羅馬共和國。古羅馬為西方文明延續(xù)者及開拓者,西方民主政體之搖籃。 公元前20世紀,一支拉丁人部落從多瑙河流域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波河平原生活繁衍。人丁興旺后,部分拉丁人漸次南遷,落腳于亞平寧半島各地。 SPQR是拉丁語 Senātus Populusque Rōmānus字母縮寫,羅馬元老院與人民 公元前8世紀至前6世紀,此時期稱“古羅馬王政時代”。拉丁人向南遷徙至溫暖的臺伯河平原,并于臺伯河?xùn)|側(cè)建羅馬城,以為王都。王政時代先后歷7代國王,下設(shè)貴族元老院,為議會制的雛形。社會開始有階級分化,平民和貴族互為敵視,矛盾叢生。古羅馬的興起時間與古希臘相當,但古希臘人先知先覺,比古羅馬人早幾百年進入文明社會。 羅馬軍團行進中的重步兵與輕步兵 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初,意大利半島基本統(tǒng)一,此時期稱“羅馬共和國時代”。羅馬先后戰(zhàn)勝其他拉丁同盟,又征服半島南部土著,并渡海東征希臘人部分城邦,成為地中海大國。共和國政權(quán)由貴族執(zhí)政官行使國家最高行政權(quán)力。而掌握國家實權(quán)的則是元老院。貴族承認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quán)力不受貴族侵犯。前 451 年,頒布十二銅表法,廢除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之限制。前 326 年,取消債務(wù)奴隸制,但并未廢除貴族可買賣各國戰(zhàn)俘作為奴隸之限制。 羅馬輕步兵單兵戰(zhàn)斗姿態(tài) 自公元前 5 世紀初,羅馬南渡地中大海,南征非洲大陸,幾百年間發(fā)動三次布匿戰(zhàn)爭。前 146 年終于征服強悍的迦太基,使之成為羅馬共和國一個行省。前 215 年 至 前 168 年又發(fā)動三次馬其頓戰(zhàn)爭,征服馬其頓并控制了整個希臘。又東征敘利亞,控制西亞部分地區(qū)。羅馬建成一個橫跨非洲、歐洲、亞洲,稱霸地中海的大國。 公元前 2 世紀至前 1 世紀,此時代稱“羅馬內(nèi)戰(zhàn)時代”。此時期羅馬經(jīng)濟繁榮,貴族驕奢淫逸,奴隸為魚肉,平民做脂膏,矛盾日深。終達不可調(diào)和之時,先后爆發(fā)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斯巴達克斯為希臘東北色雷斯人,羅馬軍遠征色雷斯時被俘而淪為奴隸,為貴族豢養(yǎng)取樂之角斗士。因其體健善戰(zhàn),聰明多識而富號召力,被奉為角斗士領(lǐng)袖。 前 82 年,為元老院貴族支持的蘇拉率大軍占領(lǐng)羅馬。次年,蘇拉迫使公民大會選舉他為終身獨裁官,始創(chuàng)羅馬歷史軍事獨裁之先例。 戰(zhàn)斗中的羅馬重騎兵與輕騎兵沖鋒 公元前73年,壓迫愈甚反抗愈盛,斯巴達克斯揭竿而起一呼百應(yīng)。恰如136年前之秦末陳吳起義,等死,死國可乎?古羅馬爆發(fā)規(guī)模最巨之奴隸與平民起義。元老院任大奴隸主克拉蘇統(tǒng)羅馬大軍,彈壓起義軍。義軍由奴隸為各國戰(zhàn)俘組成,高盧人最多,日耳曼人和色雷斯人其次,余有希臘人,沙姆尼特人,埃及人,迦太基人,非洲黑人。斯巴達克斯與眾奴隸欲逃出羅馬返回故土,北越阿爾卑斯山,即可抵高盧而重獲自由。而羅馬起義平民則無意離開,欲與羅馬軍團死戰(zhàn)以獲土地,義軍因此分歧而分裂。三萬羅馬平民離開義軍主力向南迎戰(zhàn)羅馬,于加爾加諾峰下大部被殲滅,斯巴達克斯趕來救援,已無力回天。 公元前72年夏,義軍于南阿爾卑斯高盧省穆蒂納會戰(zhàn)中,擊潰卡修斯總督軍。至此斯巴達克斯本應(yīng)繼續(xù)北進,翻越阿爾卑斯山而獲自由,但他竟中途折返,知難而南下。此處為歷史之謎,為何不北越阿山卻率軍南下,為何明知山有虎,竟偏上虎山行?寫者推測一者阿爾卑斯山山高峰險路遠,起義大軍給養(yǎng)不足,且后有羅馬軍團圍堵,進退兩難之境,生死之地,不敢冒險北上。二者他心有不甘,義軍仍有勝算,與其北上歷險,不如南下拼死一搏。三者他可能已與西西里島奴隸義軍聯(lián)絡(luò),可繞開重兵云集之羅馬,沿東海岸揮師南下,再向西渡過墨西拿海峽,與西西里義軍匯合,以期蓄勢壯大而后征羅馬。 公元前72年秋,義軍于亞平寧南部卡拉布里亞集結(jié)。欲乘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與西西里奴隸軍匯合。元老院再派克拉蘇率兵四萬追擊征討,然海盜失信無船可渡,無奈義軍只能轉(zhuǎn)身死戰(zhàn)羅馬軍,6萬義軍戰(zhàn)死,斯巴達克斯亦戰(zhàn)死沙場。其行可歌可泣,其心可照汗青! 羅馬軍團步兵戰(zhàn)斗陣型 公元前102年7月12日,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誕生于羅馬。凱撒出自官宦世家,天賦異稟,習希臘文學。體魄強健,諳騎馬劍術(shù),無出其右。史載愷撒處理軍政要務(wù)沉穩(wěn)內(nèi)斂,言談得體,頗具風采。為人處世寬厚仁慈,開朗大度。但獨斷專行,渴求建功立業(yè)。年少時多歷險,避死難苦心志勞筋骨,忍性增益,卻不奪其志。賴其文韜武略,凱撒歷任祭司、軍事保民官、元老院議員、羅馬市政官、西班牙行省總督、共和國執(zhí)政官、北高盧行省總督。 羅馬執(zhí)政官或者皇帝的禁衛(wèi)仗斧手(右二),手中拿的便是法西斯
公元前 60 年,克拉蘇、凱撒、龐培秘密結(jié)盟,共同控制羅馬政局,史稱前三頭政治。前 48 年,愷撒擊敗隱忍已久之克拉蘇與龐培,自封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quán)于一身。 凱撒東征希臘,西討高盧、西班牙,南控埃及,北襲日耳曼,遠征不列顛。集民主議會于一身,收元老政權(quán)于獨裁,創(chuàng)帝國偉業(yè),紫袍加身,橄欖金冠。雖未稱帝,然其卓著功勛,正如173年前中華帝國之始皇帝,伯仲之間也。凱撒之獨裁觸及利益攸關(guān)者,前44年3月15日,凱撒元老院遇刺身亡,一代天驕隕落,然其英名史不絕書。 公元前27年,凱撒外甥第一繼承人屋大維,挫敗政敵馬克·安東尼(凱撒軍隊首席軍事指揮官),繼承大統(tǒng),帶橄欖金冠,著紫袍。元老院授屋大維“奧古斯都”尊號,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名義下之帝制。羅馬共和國終結(jié),羅馬從此進入“羅馬帝國時代”。在位41年,平內(nèi)亂,滅埃及,組政府,改軍制,續(xù)擴張。向南滅埃及,向西徹底征服西班牙,向北邊境推進至多瑙河、萊茵河歐洲腹地。屋大維審時度勢,進退有節(jié),處事機智果斷、謹慎穩(wěn)健。內(nèi)外政策順乎形勢,奠羅馬帝國兩百年昌平盛世。公元14年8月19日駕崩,史稱奧古斯都大帝。 埃及艷后與安東尼 公元前27年至公元192年,稱為“前帝國時期”。奧古斯都崩后,其養(yǎng)子提比略繼位,從此開創(chuàng)皇位繼承制。包括3個王朝: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和安東尼王朝。這一時期社會相對穩(wěn)定,史稱羅馬和平。 羅馬貴族 公元98年至117年,安東尼王朝皇帝圖拉真在位,經(jīng)濟空前繁榮,帝國疆域到達鼎盛:跨越歐亞非三大洲,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fā)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線,地中海成為帝國內(nèi)海,控制約500萬平方公里,比肩羅馬時期亞歷山大帝國。公元1世紀中葉基督教興起,公元2世紀及3世紀迅速在羅馬帝國疆域內(nèi)傳播。 公元192年,安東尼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康茂德被刺身亡后,羅馬出現(xiàn)了近百年的混亂時期。 公元193年至235年,塞維魯王朝建立稱為后期帝國時期。始于安東尼王朝后期之社會軍事危機,于公元3世紀達到高峰。此時期戰(zhàn)爭頻仍,皇帝更迭頻繁,奴隸起義遍及帝國各地。 公元284年,近衛(wèi)軍首長戴克里先,由其軍隊擁立做皇帝,得帝國政權(quán),改元首制為君主制,采用東方君主的統(tǒng)治形式和禮儀,成為真正的皇帝。 公元324年,繼任者君士坦丁一世成為唯一皇帝,皇權(quán)得到加強。330年于希臘古城拜占庭重建,更名為君士坦丁堡。313年,頒布米蘭敕令,正式承認基督教在帝國的合法地位。 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逝世。臨終前,將帝國分與兩個兒子繼承。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都城羅馬,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 公元410年,日耳曼蠻族之西哥特人阿拉里克進入意大利,圍攻羅馬城,城內(nèi)奴隸主動打開城門,掠奪而去。452年,匈奴王阿提拉進軍亞平寧半島,又是一番殺掠。455年6月2日,汪達爾人攻陷羅馬城,造成毀滅性破壞。此期間,地中海沿岸及歐洲大陸先后建立起西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王國、勃艮第王國和東哥特王國等蠻族國家。 羅馬軍團與蠻族鏖戰(zhàn) 公元476年,羅馬雇傭兵領(lǐng)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西羅馬最后一個皇帝羅慕路斯,并徹底廢除延續(xù)千年之奴隸制。西羅馬帝國滅亡。 東羅馬帝國都城君士坦丁堡,又稱拜占庭帝國。初期疆域含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南并入版圖。 公元1204年4月13日,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和血洗,直到1261年收復(fù)。東羅馬茍延殘喘至1453年5月29日,終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所吞滅。東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羅馬帝國建于公元前27年,至東羅馬帝國亡于1453,國祚綿延1480年。縱觀人類史,亙古未有,實為空前。正如古希臘被北方蠻族馬其頓所滅,西羅馬帝國為蠻族日耳曼所滅,東羅馬帝國為蠻族突厥所滅。而東方之華夏文明則先后被五胡、蒙古、女真諸蠻族所統(tǒng)治。 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盛極必衰,陰陽互存,有巔峰必有低谷,有黑夜必有白晝。此乃氣數(shù),氣數(shù)道也,道為規(guī)律,氣數(shù)已盡,無人可救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