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今天就從頭到腳仔細捋一遍,槍械因為其他答主講過,就不說了。 首先是鋼盔:二戰(zhàn)德國陸軍裝備的鋼盔主要有M1935,1940,1942三款,累計制造共計2500萬頂,其中M1942款數(shù)量最多,最為普及。 M1935型鋼盔制造工藝最為復雜,鋼盔原材料為鉬鋼,厚度11至12毫米,機器沖壓成型后再進行卷邊,然后回火處理。鋼盔上有五個孔眼,2個是通風孔,3個是內置皮革襯墊的固定鉚釘孔,價格7.26帝國馬克 由于M1935型鋼盔制造太過繁瑣,所以1940年納粹德國推出了M1940型,工藝進行了大幅度簡化,簡化了通氣孔,鉚釘孔,制造也采用了便捷的熱壓自動沖壓技術,皮革襯墊也從昂貴稀缺的牛皮變成了廉價的豬皮。 德國陸軍裝備生產最多的,是1942年4月推出的M1942型鋼盔,廢除了卷邊工序,采取簡化的四步驟熱沖壓制造工藝,表面涂漆也因為原料緊缺而變得粗糙,并取消了回火工序。 二.野戰(zhàn)帽 1935-1942“船型野戰(zhàn)帽” 材料為羊毛混合人造纖維,前部有帝國鷹徽,早期鷹徽是灰色襯布的白色機織繡品,晚期為橄欖綠色襯布的灰色機織繡品。帽子正面還有一個V字兵種裝飾條,軍帽兩邊可以翻折,放下帽襟就能為耳朵提供防護御寒,另外它還可以當做鋼盔的內襯帽,增加舒適性。 1943-1945 有檐野戰(zhàn)帽 來源于奧地利陸軍制式便帽,有夸大的帽檐,采用人造纖維材料制成,兩邊的帽襟平時上翻,用紐扣在正面扣合,襯里采用人造絲。 三.野戰(zhàn)服 M1936野戰(zhàn)制服:材料包括羊毛,亞麻與人造纖維混合制成,有內襯。隨著戰(zhàn)爭進入長期消耗階段,材料中的羊毛逐漸消失,人造纖維比例上升至20%左右,到了1943年,制服內部的加固帶也取消了,紐扣變成暗灰色 M1940野戰(zhàn)制服: 與M1936型最大的區(qū)別是紐扣變成了六顆,因為此時制造軍裝的布料質量下降,長期洗滌或者潮濕后容易變形,難以保持挺括,口袋線條也被簡化,另外,制服邊緣從圓弧變成了直線型,也是簡化縫制流程。 四.軍用毛衣 (照片中最近三人,右一,中間者就穿著德國軍用毛衣) 1936年開始裝備部隊,一開始采用V字領,后為了生產方便改用圓領,一開始材料為90%羊毛與10%混合纖維,顏色同樣為原野灰綠,輕便保暖,每兩年發(fā)放一次。 五.軍大衣 M1939版軍大衣,在1943年后進行了逐步改良,包括增大了衣領,增加兩個可以暖手的垂直口袋,腦后增加了厚實的風帽,襯里采用再生毛織物以增加保暖功能等等。 六.靴鞋 早期納粹德國軍靴沿襲一戰(zhàn)和魏瑪共和國制式,為黑色高筒小牛皮靴,靴筒高41厘米,帶有雙層鞋底,鞋底有35-45個加強釘。1939年9月閃擊波蘭之后,陸軍軍需總監(jiān)發(fā)布命令,為了節(jié)約,軍靴靴筒高度降至29厘米,國防軍和武裝黨衛(wèi)軍普通士兵每一年半配發(fā)兩雙軍靴。 隨著戰(zhàn)爭的持續(xù),短靴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的長筒皮靴,最終成為了1944式軍用短靴,顏色從黑色到皮革原本的棕色不等,靴內后跟處帶有補強片,為天然或者人工合成橡膠制成,底部的鞋釘也改為較為簡潔的六面型,32顆。 七.防毒面具 二戰(zhàn)早期,德國陸軍裝備的放毒面具多為m1924和m1930式,后逐漸被1938年研發(fā)的M1938式所替代 (m1938防毒面具和圓柱型貯藏罐) 八.行軍背包
1944年后,隨著戰(zhàn)爭局勢的惡化與物資缺乏,德軍開始廣泛使用M1944型帆布軍用背包。 九.裝備掛帶 1939年,被正式列入德國陸軍標準裝備的“Y”型裝備掛帶,通過一根垂直在后背的金屬掛鉤皮帶與皮制腰帶相連,上面有金屬鉤和彈夾包的D型掛環(huán)相鏈接。戰(zhàn)爭后期,由于物資緊張,這種牛皮掛帶逐漸變成了人造皮革或者帆布制。 10.軍用水壺 德國陸軍在二戰(zhàn)中最初裝備的是M1931型軍用水壺,容量0.27升,黑色或橄欖綠色金屬壺蓋同為水杯,內部還有一個膠木制旋緊式壺塞。早期軍用水壺為鋁制,后因原料緊缺而改為噴漆鋼。軍用水壺外包毛氈制棕色水壺套,后期改為合成樹脂。 11.彈夾包 由于二戰(zhàn)德國陸軍主要武器為毛瑟98K步槍,所以最常見的彈夾包就是與之相配的M1911彈夾包,每個步兵裝配兩個,為豬皮制,每個彈夾包有三個子彈盒,每個盒子內可以裝下兩個五發(fā)子彈彈夾,所以每個步兵可以攜帶60發(fā)子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