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草
來源產(chǎn)地
《本草經(jīng)集注》陶弘景
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陰干。
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是今染紫者,方藥家都不復用。
《中藥大辭典》
為紫草科植物紫草、新藏假紫草或滇紫草的根。4~5月或9~10月間挖根,除去殘莖及泥土(勿用水洗,以防退色),曬干或微火烘干。
紫草:生于山野草叢中、山地陽坡及山谷。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廣西、貴州、江蘇等地。
新藏假紫草:生長于高山野草叢中或向陽坡地。分布新疆、西藏、甘肅等地。
滇紫草:生于向陽山坡草叢中。分布云南及西藏、四川、貴州。
性味功效
《本草經(jīng)集注》陶弘景
味苦,寒,無毒。主治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通水道。治腹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皶。
《玉楸藥解》黃元御
味苦,氣寒,入足厥陰肝經(jīng)。清肝涼血,瀉火伐陽。
紫草疏利,涼血活瘀,寒胃滑腸。
歸經(jīng)
《雷公炮制藥性論》
歸心、小腸經(jīng)
《玉楸藥解》
歸肝經(jīng)
別名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紫丹、紫芙
《中藥學》 凌一揆主編
紫草 (《本經(jīng)》)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心、肝經(jīng)。
【功效】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應用】
1. 用于麻疹或溫熱病發(fā)斑疹,因熱毒盛而致斑疹不暢或色紫暗等證。本品有清潤涼血及活血功效,能解血分熱毒。常與蟬蛻、赤芍等配伍,如紫草快斑湯;若麻疹紫黑,疹出不暢而兼有咽喉腫痛之證,可配伍牛蒡子、連翹、山豆根等藥,如紫草消毒飲。 此外,用于預防麻疹,以本品同甘草配伍,煎水服,可減少發(fā)病率,或減輕癥狀。
2.用于瘡瘍、濕疹、陰癢及燙傷、火傷等證。本品可涼血解毒。并多外用,單用或配伍白芷、當歸、血竭等制成膏劑,如生肌玉紅膏。
【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作散劑。外用可油浸用或熬膏。
【使用注意】本品有輕瀉作用,睥虛便溏者忌服。
紫草油搽劑治療燙傷
藥物組成與制法:生地榆45g,生大黃45g,白芨30g,冰片1.5g,各研細混合,將紫草30g加入麻油500ml中煎焦去渣,待油晾溫倒入藥粉,用時搖勻。
適應癥:油、水燙傷,以I°?II°者為宜。
使用方法:
清創(chuàng):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抽出泡內(nèi)滲液。
敷藥:棉球蘸紫草油涂創(chuàng)面,厚度0.5cm,
換藥:燙傷初期每隔6小時換藥1次,先用生理鹽水沖洗藥痂,不要強行剝離,當紅腫減輕,無明顯滲出后1?2日換藥1次,1周左右痂皮脫落即愈。
按:紫草油搽劑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收斂生肌之功,治療燙傷效果較好,愈后不留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