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說 / 相較于近世爆得大名的葉德輝、傅增湘輩,袁芳瑛在湖南藏書史上無疑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后代藏書家惺惺相惜 《書林清話》十卷、《書林余話》二卷奠定了葉德輝在藏書史上的地位,而他曾在致繆荃孫的信中毫不客氣地說“一省人物,不及輝之一家”,但對于袁芳瑛,卻始終高山仰止,不止一次地說“湘中精版本之學者,必首推先生”。 傅增湘的雙鑒樓號稱博洽。1929年的《雙鑒樓書目》四卷,收書1287種,25000余卷,其中僅宋刊本就達180余種,時人論其為近代之首。漢奸才子黃濬親眼見過傅增湘的藏書,他在《花隨人圣盦摭憶》中說“近人藏書,世稱傅沅叔丈之藏園,然以予所知,尚未逮李木齋(盛鐸)先生之精”。而李木齋卻說“袁漱六之藏書,其盛為二百年所未有”。 寫有《藏書紀事詩》的葉昌熾與李木齋交厚。他在《緣督廬日記》中的光緒壬辰十一月初四日記中記載了一次對話:“至木齋寓長談,述袁漱六之藏書之富,怡裕、皕宋、海源三家皆不能及?!蓖瑫r又在辛卯正月廿一的日記中記載了一次觀書“木齋招飲,出示宋元明本書籍約百種……泰半皆臥雪廬袁氏物,為之心醉”。 汗牛充棟臥雪廬 袁芳瑛,號漱六,湖南湘潭人,嘉慶十九年(1814)生,道光二十五年(1845)恩科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咸豐四年(1854)放蘇州知府,七年(1857)調任松江,九年(1859)卒于任。 袁氏一生最為人稱道的事有兩件。一是書法精湛,尤其小楷力透紙背,人莫能為。二是嗜書如命,平生第一件事便是尋珍訪異,搜求秘籍。其兒女親家曾國藩酷好典籍,亦以藏書聞名,然較之袁氏仍自嘆不如。曾氏曾填詞一闕: 無一壓囊錢,童仆饑眠。層層自縛不成蟬??噘I殘書堆破屋,屋小如船。 搜索販叢邊,自詫奇緣。摩挲秘本一忻然。默祝年年收異寶,明日新年。 詞后注曰:此首調袁漱六。漱六于歲暮入各書坊,收買殘書,窮日不倦,往往自夸得稀世秘本。 袁氏卒后,家人載其藏書回里,非數(shù)十船而莫能,歸,貯長沙畸頭灣五間樓中,轟動一時。其藏書處臥雪廬汗牛充棟,在在皆書,時人謂東南文獻精華盡萃于斯。 袁藏珍本來自何處 袁氏藏書究竟有多少,已無從查考。今據(jù)各家目錄,可考者有宋刊本23種,元刊本8種,明刊本121種,清刊本11種,影宋鈔本、明清鈔本、稿本等89種,這寥若晨星的200多種實乃吉光片羽,豹之一斑。王闿運說,明以前的《史記》,袁芳瑛藏有三十余種。丁丙說,宋元本《漢書》袁芳瑛藏了十余種。至于其他無人提及的孤本秘籍那就更多更多了。 袁氏的藏書來源前人有過總結。據(jù)徐珂《清稗類鈔》記載:“袁書則得之于蘭陵孫氏祠堂者十之三,得之于杭州故家者十之二,得之于官編修時者十之四五?!薄疤m陵孫氏”即孫星衍,著名藏書家;“杭州故家”即江浙一帶的諸多藏家。咸同之間正值太平軍興,戰(zhàn)火所及,各家藏書紛紛散出。如寧波范氏天一閣、吳中黃氏士禮居、金陵曹氏靜惕堂、滬上汪氏藝蕓精舍、海寧楊蕓士、璜川吳氏等,袁氏竭盡所能搜羅。 “官編修時者”即袁氏在北京為官時出入廠肆所得。京師乃天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地散書大半匯集于此。袁氏此時所得多為四庫館稿本、四庫底本、四庫采進發(fā)還本。如鈐有翰林院印的稿本《重廣陳用之真本闡微》、鈔本《四書經疑貫通》、明初刊本《無錫志》、鈔本《張狀元孟子傳》,以及庫鈔紅格本《李群玉詩集》《南湖集》《擒文堂集》等。 書猶如此人何以堪 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藏書史上,袁芳瑛本來可能會有更大的作為,可惜天不假年。咸豐九年(1859),袁氏卒于松江任上,幾十年的藏書生涯戛然而止。而其子榆生又與父迥異,喜飲酒,好賭博,唯獨不喜故書雅記,以至父業(yè)凋零,藏書四散。“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榆生既不懂書,自不明其價值。聽任宋刻元刊、明鈔清稿堆積臥雪廬中,自行腐朽。光緒初年,朱肯夫任湖南督學,曾求一觀,進得其中,嘆為觀止,而其時已有多種善本古籍或被蟻噬或被鼠咬。朱見狀痛心疾首,回來述以好友李盛鐸,謂聽任袁氏藏書自行腐爛實乃我輩之罪。而徑行求購,又恐事窘難辦。盛鐸遂定下一條誘購之計,其經過以黃濬《花隨人圣盦摭憶》所載最為傳奇: 客為木齋計,先出重金請榆生所狎友居間恣其所用,用罄又復餌之,以是往復積數(shù)千金,所狎友稍稍吝之,榆生不樂,友因曰:天下有借無償,宜難復借!榆生曰:償乎?吾焉得辦此者!客曰:君乃無產足以議抵者乎?曰:盡之矣。客曰:人言君家書多,吾固未信。榆生距躍曰:書乃可易錢乎?客曰:是未可料,姑試為之! 明日客赍書數(shù)十冊詣木齋所,大抵康乾間版,無甚佳者,姑如其價留之,榆生果大喜。木齋求觀目錄,客掮四大本至,以蠅頭小字書之,非精本且不錄,一望知為藏家老冊,非榆生所新編也。木齋指名求書,不得,則運數(shù)箱來,令其自理,自是輾轉,木齋獲袁氏書不少。 而這批書也奠定了李盛鐸一生藏書之基礎。 開售之后,袁氏藏書星散即一發(fā)不可收拾。第二年,榆生裝書數(shù)百箱前往武漢公開銷售,應者云集,而袁氏藏書亦就此大半散失。之后袁氏藏書偶見于零星記載者,讀之皆使人有黍離之悲。 上世紀30年代,袁氏同鄉(xiāng)劉世鳳偶過袁宅,撫今憶昔,成詩一首,令人不勝唏噓。詩曰: 金榜輝煌沒處尋,行人猶識舊園林。 當年太史藏書地,寂寞誰聞弦誦聲。 |
|
來自: 星河歲月 > 《讀書藏書,書人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