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覺得歷史并沒隱瞞沙陀人征服中原,建立后唐、后晉、后漢三政權的事實,教科書也沒矮化和邊緣沙陀人和他們的功業(yè),該怎么描述就怎么描述,只不過沙陀人在史書上記載本就零星稀少,沙陀人族群很小,恰好趕上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投了個機,建立了三個非常短命的王朝,共有十幾位沙陀人當上皇帝,但很快就湮滅了,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的王朝和事件太多,歷史承認即可,另外五代十國本就是古代最黑暗的時代,更不會大肆宣揚,所以歷史對沙陀人并沒有什么不公。 沙陀人,曾依附突厥,也稱為“沙陀突厥”,圖為唐朝繪畫上的沙陀人形象。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很多,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權也并不罕見,比如沙陀人之前,有匈奴、鮮卑等都逐鹿過中原,不過西域來的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唯有沙陀族,獨一份兒,而且沙陀族只是個區(qū)區(qū)幾萬人的小部落,活動于新疆天山地區(qū),因為太弱小,經常被別部欺負,唐朝時沙陀人依附的西突厥被大唐軍所滅,沙陀人轉而效忠大唐,唐將沙陀人安置在陜西,大概在今天晉陜大峽谷一帶,唐朝收留沙陀人,而沙陀人作為報答,轉而成為大唐的一支雇傭軍,隨叫隨到,指哪打哪。 圖為五代十國時期,后唐、后晉、后漢大概形勢圖。所以跟隨唐軍的沙陀軍隊東征西討,不但抵御了漠北的南侵,還鎮(zhèn)壓了兩次,分為是龐勛和黃巢的農民起義,也游覽了天下大好河山,見了大世面,后來沙陀人慢慢由陜西遷徙到山西,以山西為根據(jù)地繁衍生息,雖然勢力在不斷壯大,其實內遷后的沙陀人被漢化不斷加深,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史稱后梁,沙陀人晉王李克用父子直接跟朱溫干上了,經過十幾年斗爭,終于取代后梁,建立后唐。 圖為李存勖,后唐開國皇帝,史書記載其能文能武,但不通政治,死于非命。在五代十國混亂之機,大舉南下直搗中原,建立了沙陀族人自己的政權,后唐李存勖、后漢劉知遠,后晉石敬瑭,這三個沙陀開國皇帝,都是在山西起家,從山西打出一片江山,只是存在時間很短,三個朝代加起來不足20年,一邊是沙陀人大量起用漢人,主動學習漢文化,完全按中原典制建立政權,一邊是戰(zhàn)亂頻繁政權更替,沙陀人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殺害,因此內遷后的沙陀人留下文獻非常少而分散,這個迅速興起又迅速消亡的部族,有點史不足道,至今對沙陀人的研究很薄弱,但并非一片空白。 圖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不知古人為什么把趙匡胤和前面的李存瑁畫那么像。曾有人研究宋史,猜測趙匡胤有可能是沙陀人后裔,原因是宋皇帝不吃豬肉,祭祀清單上也只有牛羊肉;趙的幾代先祖都在北方胡地任職,一個漢人在胡地任職很難想象,趙匡胤出生于沙陀人集中地,河北涿州;北宋皇帝長相多肥胖,深目鷹鉤鼻等等,原因都是猜測,也無法證實,如果這是真事兒,那可就毀三觀了,不過趙匡胤的宋皇后可是流淌著沙陀族的血脈,宋皇后的父親宋偓是后唐李存勖的外孫,也是后漢劉知遠的女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