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車后補票”,原本是一句比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新聞里。 游戲公司研發(fā)手游時,“借鑒”了一下外國知名游戲,等游戲火了再花錢買版權,還美其名曰“致敬經(jīng)典”,這就是一種“先上車后補票”。還有一些房地產(chǎn)項目,也常常未批先建。 反正這些敢于挑戰(zhàn)規(guī)則的老板,往往也是背景深厚,之后補票也不是事兒。 在我們這里,似乎長久以來有這樣的認知:規(guī)則就是用來打破的。規(guī)規(guī)矩矩辦事就要吃虧,頭腦靈活才是贏家。有經(jīng)濟學者甚至把它上升到理論高度:先上車后買票,屬于后發(fā)優(yōu)勢! 只是大家都想著先擠上車再說,車受得了嗎? 01 沒想到有一天,這個司空見慣的比喻,竟然也成了新聞。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又重現(xiàn)了景區(qū)人山人海,火車一票難求的景象,五一當天的鐵路客流量還創(chuàng)造了歷史新高。 自從有了網(wǎng)絡購票,買車票確實方便了,但你以為手速快搶到票就萬事大吉了?5月1日在淄博火車站,好多乘客竟然拿著票上不去車! 原來是一些買短途票到站的乘客,死活不下車,等著補票呢。列車員本來想勸大伙下車,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三百多人!短短幾分鐘的時間,能做到嗎? 其實經(jīng)常坐火車的人,都知道“買短乘長”這個套路,大不了沒有座擠一擠。沒想到當天乘客太多,超出了火車的承載能力!結果拿著正價票的人,反而上不去了。 而鐵路部門最后所能做的,就是給上不去車的乘客全額退票。但這個解決方案顯然不能平息眾怒: 誰在乎那點票錢呢。憑什么按規(guī)定買票的老實人坐不上車,那些鉆空子的人倒理所應當不下來? 02 鐵老大為此也很頭疼啊:客運高峰期你買不到票,只能怨自己手速慢;但買到票上不去車,這可就是鐵路失職。誰來背這個鍋呢?只能是這些先上車后補票的“聰明人”。 于是鐵路部門聲明:過站未補票,要多收票價的50%!還抓了幾個上了車也不補票的逃票典型,殺雞儆猴。 還有有專家批評,“買短乘長”沒有契約精神,缺乏規(guī)則意識。呼吁大伙不要買短乘長,越站乘車。 “買短乘長”似乎成了罪名,人人喊打。不過話又說回來,按照《鐵路旅客運輸規(guī)程》規(guī)定:旅客在車票到站前要求越站繼續(xù)乘車,在有運輸能力的情況下列車應予以辦理,并收取補票費用。 白紙黑字都寫著呢,先上車后補票,有法可依! 所以,除了那些惡意逃票者,你還真不能把“上車補票”的行為,都扣上不道德的大帽子。因為這本來就是個模糊的規(guī)則,甚至在道德觀上也同樣模糊:都是出門在外,誰還沒有買不到票的時候呢?照顧一下嘛! 如果按照法規(guī)上的文字,鐵路對于運力的判斷是否超員才是關鍵。但很明顯,鐵路部門的中心工作是準時準點,安全發(fā)送。售票系統(tǒng)才不會考慮這么多,這點小事只能交給基層的乘務員。 連讓那些霸座的乘客起身,都要費盡口舌;要把這些買短途票的乘客都趕下車?恐怕難如登天! 03 如今的年輕人,可能已經(jīng)無法想象,曾經(jīng)的春運綠皮車車廂是多么恐怖。人與人像沙丁魚似的擠在一起,在混合著汗臭和泡面香氣的封閉車廂中,忍受幾十個小時。這一場景生動地詮釋了那句哲學名言:他人即地獄。 過道之間,座位底下,行李架上面……只要是一塊空地,就會被買不到坐票的乘客,以各種姿態(tài)的身體占據(jù)著。 相信很多人更愿意多花點銀子少受罪,但那個年代的火車票,并不是有錢就能搞定的。 正如電影《雪國列車》的場景一樣,大部分忍受煎熬的普通乘客,可能想象不到軟臥車廂,會是怎樣的舒適景象,而只能在普通車廂里,為有限的空間相互爭奪。 畢竟春運是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大遷徙,鐵路部門雖然喊出“不能讓一個學生站著回家”的口號,但最后也只能用打包行李的方式來應付:使勁往里塞人吧!多塞一個是一個,反正先上車,一切都好說。列車超載,自然就成了司空見慣的事。 坐火車真是一場人生的修煉。不過要是比較一下我們鄰邦印度,看看他們的火車有多么奇葩,國人心理也就平衡了。畢竟我們還是進步得多! 但如此超載的火車,肯定跑不快。要速度還是要運載?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04 高鐵時代,火車的提速,讓千里之遙也能朝發(fā)夕至。但原本“先上車后補票”的老辦法,如今也遇到了新問題。 因為高鐵的速度太快,所以不允許賣站票,而且超載20%就會自動報警。之前就發(fā)生過復興號因為超載停運,乘務員把那些“買短乘長”的旅客趕下車的風波。 很多人的觀念一直沒轉過來,覺得只要買票上了車就萬事大吉,畢竟“大過年的”、“都不容易”,他們并不在乎速度和舒適,只想能上車就好。 以前忍一忍就過去了,沒想到這一套,在高鐵時代就不好使了。現(xiàn)在上了車就有可能被趕下去,大伙心里恐怕還真是接受不了。 雖然手機app解決了買票難,高鐵也提升了運力,但客運高峰期的壓力還是沒有解決,車少人多還是一個主要矛盾。 那些呼喚規(guī)則、呼喚公平的網(wǎng)友們,反倒顯得有點脫離群眾了。畢竟規(guī)則改變不了群眾,倒常常是群眾創(chuàng)造了規(guī)則。 05 網(wǎng)絡技術改變了售票模式,卻依然改變不了人性。為了爭奪有限的稀缺資源,利用規(guī)則上的漏洞,這是人之常情。就像搶票軟件一樣,技術讓一些人受益,就會讓另一些人吃虧。 所以,搞道德批判根本沒用。誰該上車,誰該下車,這些爭奪上車權利的乘客,彼此又看不見對方,又何談道德上的同理心?這不是老實人吃虧,而是管理方式本身,必然帶來的結果。 有人期待著未來大數(shù)據(jù)技術,能夠提高鐵路的管理水平。但問題是,信息技術終究解決不了由于運力不足,始終有人買不到票的現(xiàn)實。 鐵路客運的管理模式,是沿襲短缺經(jīng)濟背景下的那一套計劃經(jīng)濟模式。只要運力供給上的短缺不解決,就永遠根除不了這些問題。如同電商平臺早出現(xiàn)二十年,也拯救不了國營商店一樣。 06 買票難還沒解決,上車難又成了問題。每當這個時候,總有經(jīng)濟學家嚷嚷火車票應該漲價,學習民航那樣用價格杠桿來調節(jié)供需,結果總引來網(wǎng)友的罵聲。 畢竟誰都不喜歡漲價,但經(jīng)濟學家還是太天真。如今高鐵越來越發(fā)達,甚至比飛機還方便;但另一方面,綠皮車線路卻越來愈少,讓你沒有了選擇,只能坐貴的。 我怎么供給,你就得怎么需求。有這樣的實力,還需要啥杠桿? 所以那些為了省錢坐綠皮車的乘客,買票就越來越難了,你讓他們不買短補長,又能怎么辦呢? 老實人確實吃虧,但雞賊的人也未必占了便宜。為了擠上這趟擁擠的車廂,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你我都沒有選擇,只能默默接受,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來源:老斯基野駛(ID:lsjyeshi)作者:非議斯基
|
|
來自: 亮哥eoim8x8y62 > 《暢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