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史稱孫子,字長卿,春秋末期著名的大軍事學(xué)家。所撰著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xué)術(shù)史和哲學(xué)思想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歷代兵家和學(xué)者推崇。孟子云:“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惫示蛯O武世系及其里籍廣饒即樂安地望作以考記。 最早記載孫武其世其籍的史書是《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稱:“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谑顷H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瓕O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彼抉R遷在此只講到孫武的“國籍”是齊人,而他是齊國什么地方人?為何要到吳國去?宋代歐陽修、呂夏卿等人著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鄧名世著的《古今姓氏書辨證》對其記述得就比較系統(tǒng)了。兩書俱稱:田無宇之子“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為亂,奔吳,為將軍。”《唐代墓志匯編》所載之《唐故滑州白馬縣令樂安孫府君(孫起)墓志銘》亦稱:“自齊大夫書始受邑于樂安?!薄抖Y記·禮違》書上還說:先秦有制度規(guī)定,“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卑雌鋾系木帉戵w例和所表述的年代屬性,孫武是先秦齊國樂安人。 先秦齊國很早就有建縣立邑之制。《國語·齊語》之《管仲佐桓公為政》記載,齊桓公時就采納管仲的建議:“三鄉(xiāng)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敝钡烬R威王時既將齊國的一百二十縣省并為七十二縣。《史記·滑稽列傳》載:“(齊威王)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笔穼W(xué)家王伯祥注:“那時齊、楚各國都已設(shè)縣,齊威王時已有七十二縣。”“縣有人口萬戶以上的,其官稱令;人口不及萬戶的,其管稱長?!毕惹佚R國除設(shè)有樂安縣邑外,在今廣饒地面上還設(shè)置過千乘、瑯槐、鉅定等縣邑,分別見于《戰(zhàn)國策·周赧王三十一年》、《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和《漢書·武帝紀》應(yīng)劭注。 孫武的后世子孫孫臏當了戰(zhàn)國時期齊威王和齊宣王的軍師(即將軍),他與魏將龐涓進行馬陵之戰(zhàn)后,又回到齊國樂安(祖上的食采地)居住?!度莆摹ぬ朴闹輧?nèi)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jiān)樂安郡孫府君(孫壬林)神道碑》載:“齊宣王將臏、魏將涓,戰(zhàn)于馬陵,虜魏太子名申。護子孫,遂居齊樂安。”樂安縣孫氏之族由此繁衍興盛起來。 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郡縣制,將齊國改為臨淄郡。他采購李斯的建議,將其樂安、千乘等縣邑城夷為平地。西漢時期,在今廣饒地面上設(shè)置了廣饒、鉅定、樂安、千乘、瑯槐等5個縣邑并重修其城(見《史記·李斯列傳》、《漢書·地理志》、《齊乘》和《山東道志》)。 東漢末期至南朝宋時,在今廣饒地面上設(shè)置青州樂安郡,其郡治所在千乘縣(即今廣饒)。唐代李賢注《后治書·陳著傳》云:“《續(xù)漢志》曰:樂安,縣名,本名千乘,和帝更名”為樂安郡。《宋書·州郡志》又云:“樂安太守領(lǐng)縣三:千乘令、臨濟令、博昌令?!薄吨袊沤竦孛筠o典》釋曰:“樂安郡,南朝宋置,隋廢,今山東廣饒縣治。”引人注目的是,從東漢到隋前的青州樂安郡內(nèi),出了幾個名人,都是孫武、孫臏的嫡裔,如孫炎、孫歷、孫邕、、孫旂、孫尹、孫弼、孫髦、孫輔、孫琰等。尤其是孫旂的外孫女羊獻容,做了晉惠帝的貴妃,由是青州樂安郡就成為孫氏的“郡姓出處”?!度龂尽の褐尽愤€稱:“樂安孫叔然(孫炎的字,因避諱晉帝司馬炎,故稱其字),授學(xué)鄭玄之門,人稱東州大儒?!睂O叔然名前冠以樂安之郡名,這是歷史上首次記載孫氏郡望和門閥的典籍。 《隋書·經(jīng)籍志》云:“氏姓之書,其所由來遠矣?!渲袊咳藙t第其門閥。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縣姓及周太祖入關(guān)諸姓。子孫有功者并令為其宗長,仍撰譜錄紀其所承?!碧瞥酰铺卺槍Α吧綎|士人尚閥閱,后雖衰,子孫猶負世望”(見《新唐書·高儉傳》),令頒《氏族志》,重申了青州樂安郡為孫氏的“郡姓出處”,稱:“樂安郡七姓(青州):孫、任、高、元、薛、門、蔣”,孫姓為第一大姓。宗代樂史著《太平寰宇記》和元代人撰《姓望氏族譜》皆沿用其說,均將孫氏列為青州樂安郡(時稱北??でС丝h和青州樂安縣即今廣饒縣)的第一大姓。直列清代大考據(jù)家孫星衍在撰《陽湖孫氏譜記序》時仍稱:“吾族郡望樂安?!攺呐f說,推本此書,而表始孫武。自武以下四十世,《唐宰相世系表》有其世次?!晕渲列茄転槠呤迨馈!嘀?、徽州兩處族譜有可稽合。”可見,樂安即今廣饒縣為青州所轄,陽湖即今武進市為徽州所轄。他在《孫子兵法序》中又稱:“孫子,蓋陳(田)書之后,陳書見《春秋傳》,稱孫書?!缎帐蠒罚础豆沤裥帐蠒孀C》)以為景公賜姓,言非無本。又泰山新出《孫夫人碑》,亦云‘與齊同姓’,史遷(即司馬遷)未及深考。吾家出樂安,真孫子之后。” 《孫夫人碑》是晉代的一通碑,清代在新泰出土,孫星衍對其進行過考證。在其撰寫的《魏吏部尚書孫邕傳》中稱:其碑云孫夫人(孫邕之中女)“其先與齊同姓”,出自田書、孫武、孫臏,并說孫夫人的父親孫邕是“濟水之南”的“青州樂安人”。孫星衍在此將先秦齊國樂安(孫書食采地)之地望與東漢之孫武后裔孫邕所居的青州樂安郡之孫氏郡望,在“與齊同姓”的基礎(chǔ)上統(tǒng)一起來,言明先秦齊國樂安縣邑與東漢青州樂安郡(治所)為同一地面,而這一地今山東省廣饒縣。 歷史上記載其同一地面和溯源樂安孫氏地望的史料就更多了。如《晉書·孫旂傳》云:“孫旂,字伯旗,樂安人也。父歷,魏晉際為幽州刺史、右將軍。……旂子弼及弟子髦、輔、琰四人,并有吏材,稱于當世。”北魏正光五年(524)《孫遼浮圖銘記》云:“君姓孫名遼。定州人也。綿緒太原,分流樂安。爵士有因,遂居鉅鹿焉?!碧聘咦谙毯喽辏?71)《唐故司咸孫公(孫處約)墓志銘》云:“本千乘樂安人也。”唐曹州司法參軍兼麗正殿學(xué)士殷踐猷于唐玄宗開無五年(717)撰《樂安孫氏七遷碑記》云:“孫氏乃青州樂安郡所治今北??でС丝h之第一望族也。始祖書,字子占,齊國大夫,本田氏族人。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于樂安。遂以其為郡號焉?!遍_元二十七年(739)孫逖為其父孫嘉之撰《宗州司馬先府君墓志銘》云:“故屬樂安,蓋齊大夫書之后?!薄秾O咸墓志銘》(孫逖之子)云:“孫氏之先,蓋齊在夫書之后?!蕦贅钒玻笫谰友??!薄短乒驶莅遵R縣令樂安孫府君(孫起)墓志銘》云:“樂安人也。自齊大夫書始受邑于樂安?!薄短乒市x郎京北府蘭田縣尉樂安孫府君(孫嬰)墓志銘》云:“樂安人也。蓋齊大夫書、晉長秋卿道慕之后?!薄短朴闹輧?nèi)衙副將、中散大夫 、試殿中監(jiān)樂安郡錄府君(孫壬林)神道碑》云:“其先樂安人也?!浜髮O武入?yún)?,王闔廬將,善用兵……齊宣王將臏、魏將涓戰(zhàn)于馬陵,虜魏太子名申。護子孫,遂居齊樂安?!北~題樂安孫府君之郡望,碑文中又有其行即孫武祖父孫書的食采之地望,進一步證實先秦齊國樂安縣邑與東漢以降的青州樂安郡之孫氏郡姓出處為同一地面。歷朝歷代類似的史料(墓志、譜碟等)有近百篇之多,可參見2001年11月齊魯書社出版的《孫武故里史料集成》一書,故在此不再贅述。 民國七年(1918)纂修的《樂安縣志》和民國二十五年(1936)纂修的《續(xù)修廣饒縣志》上對孫武里籍也有段相同的記載,俱稱:“孫子,各書謂,齊人,而田氏族屬。祖書,以功賜姓,食采樂安。此地以樂安各而見地載籍之最古者,事尤前于漢之樂安各國、各郡,則元(古代元、原二字通用)之用以各今縣所屬,或亦有因,推是則武或邑人。”這是古代在山東省轄之“九州十府一百零八縣”所修地方志當中唯一記載孫武里籍的史料,引起史學(xué)界的關(guān)注。 史學(xué)家安作璋教授就說過:“我記得《廣饒縣志》曾提到這個問題。”中國歷史地下學(xué)家、復(fù)旦大學(xué)教授周維衍還為此專門撰寫過考證文章。史學(xué)泰斗、考古學(xué)家張政烺先生勘查了在今廣饒縣城北之草橋村帝發(fā)掘的“樂安故城”遺址后,亦欣然命筆:“齊樂安故城重放異彩——為廣饒草橋遺址題?!?992年8月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東通史》(山東省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七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中寫道:“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廣饒縣境)人?!?997年1月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經(jīng)山東省中小學(xué)教材審查委員會審定試用的歷史教科書《山東歷史》中亦寫道:“孫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今廣饒)人,因內(nèi)亂流亡到吳國?!?/strong> 廣饒縣孫武祠 綜上考記,可以看出孫武故里樂安地望即不論是孫武的祖父孫書食采之先秦齊國樂安縣邑,還是東漢以來“與齊同姓”的孫武后裔所居之孫氏郡姓出處的青州樂安郡(治所),共同一地面均在濟水(即今小清河)之南的今山東省廣饒縣,歷史上只有此一種說法。近人查考孫武其世其籍,“當從舊說”。孫武故里在廣饒,持之有故,言之有本,信而有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