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好聽的名字,一來叫起來響亮、好聽,二來可以寄托某種美好的希望。不僅人名如此,地名其實也一樣。今建國鎮(zhèn)劉辛莊村舊名八戶莊,據(jù)傳因為建村之初,只有八戶人家而得名,后來民間叫白了,稱呼訛為“八勾莊”,不但失去原有的村名意義,而且“八勾”與“巴狗”(哈巴狗)諧音,極為不雅,所以后來村民以村中劉姓居多,遂冠以姓氏,改村名為劉辛莊。與之類似,河?xùn)|夏津縣管辛莊(屬渡口驛鄉(xiāng))本名萬廠,因村子位于運河沿岸,舊時周圍多燒磚土窯廠,故建村時定村名為“萬窯廠”,簡稱“萬廠”,后來村民以“萬廠”與“碗碴”、“瓦碴”讀音相近,聽起來不雅,遂以村中大姓管氏,改村名為“管辛莊”。據(jù)說因為更改村名,管辛莊和附近一個叫辛莊的村子還鬧起了意見,因為辛莊村村民覺得:“管辛莊”一名字面上有把“辛莊”管住之意,恐怕對他們村不吉利,所以一再去鄉(xiāng)里告狀,要求管辛莊改名,鄉(xiāng)里覺得這樣的說法未免太牽強,管辛莊也置之不理,最后不了了之。還有鄰近清河縣的雙城集,早先叫“解家店”,簡稱“解店”,因最早由解氏的兄弟倆大城、二城在此開店做買賣而得名。后來村民嫌“解店”與“鞋墊”諧音,十分不雅,遂以解氏兄弟“大城”、“二城”改村名為“雙城集”。我們說,更改地名,固然反映了人們對家鄉(xiāng)的關(guān)心和熱愛,但是現(xiàn)實中每一個地名均有它自己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如不是萬不得已,最好不要輕易更改。例如:今建國鎮(zhèn)的良堯村,本名“梁窯”,徐堯村本名“徐窯”,均以各自先民姓氏和職業(yè)而定的村名,結(jié)果雅化為“良堯”和“徐堯”后,我們就看不出原有地名所包含的歷史信息了,類似這樣的“雅化”,我覺得還是不要的好。
|
|
來自: 輕風(fēng)無意 > 《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