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話語困境時,應積極實現(xiàn)“人文轉向”。大學語文以其審美教育的情感性,更能深入受教者內心,潤物無聲;以其語言文字教育的潛意識性,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課堂外的活動也是一種儀式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強化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在教材的選擇上強化思政導向,在教學的過程中突出主題提煉,在課外的延伸中注重體驗互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語文;審美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的深度影響,多元文化的復雜交匯,物質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等傾向不可避免地滲透入大學校園,侵襲著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并在這一群體中產(chǎn)生了廣泛卻負面的影響,從而滋生出自私、虛榮、奢侈、享樂、浮躁等不良風氣。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不同于傳統(tǒng)的新形勢,面臨著一些傳統(tǒng)方式方法解決不了的困境和難題。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難題時,很容易將原因歸結于科技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是解決問題卻不能簡單地去做“科技轉向”或“經(jīng)濟轉向”。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本質是人的問題。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簡單地將施教者作為主體,將受教者作為客體。將受教者客體化很容易忽視人的人本屬性和主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對人學進行呼喚,關注受教者作為人的主體性,尊重每一個人,實現(xiàn)“人文轉向”。 高校校園里,除了校園文化建設之外,可資人文的載體便是一些人文課程,而最具普適性和通俗性的當數(shù)大學語文課程。這門課程的定位,是作為面向非中文專業(yè)學生的通識課程或基礎課程,這當然是考慮到人文精神和語言文字能力是現(xiàn)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也是當代社會競爭中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開設這門課程,旨在延續(xù)中學語文教育,繼續(xù)強化學生的人文語言學習。實際上,這種定位無形中縮小了這門課程的格局,輕視了這門課程的大用。大學語文以其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承載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甚至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企及的末梢、軟環(huán)境,大學語文都可以無往不至??梢哉f,“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是思想品德課程的核心使命,也是大學語文課程的核心使命”[1]。在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學語文課程不應妄自菲薄。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主要集中在話語系統(tǒng)上,突出表現(xiàn)在施教者過去那種講政策、講理論、講道理的做法,對今天的受教者卻生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青年學生一來出于逆反心理,厭倦這種剛性的、強行灌輸?shù)慕逃?;二來受到一些社會上世俗觀念影響,對這些話語本身難以產(chǎn)生真正信賴。這些話語難以走入青年學生內心,也就難以產(chǎn)生吸引力、說服力和影響力。反思這一困境,應該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于青年大學生,并不是將他們每個人都培養(yǎng)成哲學家、理論家,而是希望通過教育,對他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人格的健全有所裨益。那么,在堅守這一初衷的基礎上,換一種話語系統(tǒng),也就并不是一件違背原則的事,甚至更加有利于達成這一目標。 大學語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審美教育。審美教育的無功利性,實際上蘊含著更高層次的功利性。它往往將深刻的道理蘊含在具有美學特征的人物、意象、敘事、情感中來濡染接受者。相對于理論話語,審美的話語是柔性的,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而影響的效果又是細膩而深入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說,固然有其時代局限性,但對美育對人心人性的影響之巨顯然洞若觀火。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軒曾經(jīng)在批評80后作家作品說理多于抒情時,引用過一個故事:在二戰(zhàn)中,一名士兵受傷導致腿部截肢,曾一度想要自殺。周邊的親友反復勸導,講述各種人生道理,依法無法改變這名士兵自殺的念頭。這名士兵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覺得世界無比美好,難以割舍,瞬間放棄了自殺,產(chǎn)生了活下去的愿望。他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打動人、說服人的,是審美和情感,而不是道理和議論。很難想象,人們如果沒有情感的認同,而對思想政治產(chǎn)生認同。舉例來看,吟誦曹操的《龜雖壽》、于謙的《石灰吟》所感受到的理想信念之堅定,顯然是單純的教條灌輸所不能企及的;體會《牡丹亭》《紅樓夢》里的愛情之美,又顯然比僵硬地講授愛情觀更能感染學生。 大學語文課本所選入的都是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覆蓋古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當代文學等,盡管時效性上難以貼近今天的時代,但“文學是人學”,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基本人性是亙古不變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边@就告訴我們,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之間不是割裂的,而是三位一體的、有機的整體,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組成部分。這樣看來,大學語文課程中的古代文學、現(xiàn)代文學、當代文學只要編選得當,都是可以用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鬃拥摹叭省?、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愛”、屈原《離騷》里蘊含的濃郁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范仲淹《岳陽樓記》里“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深切為民情懷等,都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文本和有效資源。 以大學語文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頗有些像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的案例教學。一個無法回避的疑問是,以后者代替前者,大學語文的這種作用豈不顯多余?面對這個疑問,需要指出的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程的案例教學,是擺出說教的姿態(tài)來講案例,是以案例來證明理論,對于整體性的話語困境來說,至少是下棋先失一著;而大學語文是貌似無直接目的,以美學傳遞思想,看似旁逸斜出,實則歪打正著,攻心而不備。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意識形態(tài)與教書育人的一項整體工作,本就應該由多種課程組合構成,而不應僅由思想道德修養(yǎng)一門課程單科作戰(zhàn)。 在人文教育之外,大學語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語言和文字教育。語言文字表面上的無情感性并不能說明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無能。語言文字是民族徽章、文化表征。有學者提出,“漢語言文字記載著中華數(shù)千年的古老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文化,可以說漢語本身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無可復制的文化”[2]。確實,易經(jīng)中早就有“圣人立象以盡意”的說法,一個意象、一個符號所蘊含的信息量是極大的。象形文字作為一個符號,實際上承載著泱泱中華文明的密碼。對本國本民族文字的尊重,就是對本國本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自豪與驕傲。另外,二十世紀西方語言學研究在“科學化”轉向后也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是民族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人類大腦中的思考,并不能離開語言而存在。洪堡就說過,“語言是世界觀”,“語言是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一個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語言?!比~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里說得更明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所以說,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即是一種潛意識里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語文的教學不應僅僅局限在課堂之內,還可以走出課堂,進行豐富的課外拓展,如舉辦文章朗誦、詩詞詠誦、書法、繪畫、文學創(chuàng)作、戲劇表演等活動,這些看似僅是大學語文教學在課堂外的延伸,其實更是一種有儀式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學者認為,“儀式缺失現(xiàn)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3],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種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內在的、主體的體驗、氣氛和人際互動”[4]。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體驗性和互動性,導致教育變成一種刻板的灌輸,停留在書本紙面之上。大學語文在課堂外的這些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儀式。在這種儀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學文化為載體,創(chuàng)設出一種系統(tǒng)性的開放環(huán)境,通過傳統(tǒng)所規(guī)定或約定俗成的、特有的情境教育與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各種要素與場景的作用,讓各種互動成為可能,讓教育在體驗中得以實現(xiàn)。 大學語文課程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自然也會招來另一個質疑,那就是是否會喪失大學語文課程本身的價值?學科講究獨立性,淪為另一門學科的附庸,自然是本學科所不樂見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來自高校整體的意識形態(tài)與教書育人的定位。同時,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通識性的人文課程,肩負起意識形態(tài)與教書育人功能,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何況,一味把自己定位在人文語言學習上,反而是導致自身日益邊緣化的內因。近年來,不少高校從應用實用性和就業(yè)導向出發(fā),紛紛壓縮大學語文課程,這固然是一種短視行為,但面對自身嚴峻的形勢,大學語文課程也應當積極面對,做出調整。承載思政功能,其實是放大自身格局、以無用之大用干預現(xiàn)實的自我救贖之道。 如何更好發(fā)揮大學語文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一是在教材的選擇上強化思政導向。語文教材作為一種選本,如何編選體現(xiàn)了編選者的價值理念和選取標準。當前大學語文教材版本眾多,價值理念和選取標準也各有側重。比如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大學語文》,作為我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其使用高校達千所以上,影響十分廣泛。課本在選編作品上高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導向,通過模塊化分類,分出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等十二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相應的經(jīng)典作家作品,可以說這十二個單元大致包涵了青年大學生人文精神與高尚品德的各個方面。而有的大學語文教材從文學史的發(fā)展脈絡或者文學體裁的區(qū)分來選編教材,顯然這種教材更適合中文科班的學生,而不宜作為通識性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大學語文課程教材。課程負責人應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來選擇教材,并注重考查選文的質量,這是發(fā)揮大學語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第一步。 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突出主題提煉。文學作品如何解讀與闡釋,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導向的問題。文學作品的語言和形象的模糊和不確定性,給作品主題帶來了復義性。而閱讀者自身的閱歷、學識、動機等的不同,也會造成對文學作品理解的不同,從而導致作品主題的多義性。復義性和多義性,在增加語文教學的人文內涵的同時,也會沖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大學語文授課教師在教學中應辯證統(tǒng)籌處理好文學作品復義性、多義性和思政功能的關系,既堅守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主題,又避免對作品進行概念化、單一性的解讀而導致課堂的乏味和學生的反感。 三是在課外的延伸中注重體驗互動。走出課堂,既是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xiàn)的路徑,也是對實際效果的檢驗。在課外延伸中,應充分利用各種儀式活動來增加體驗性和互動性。從目前來看,不少高校舉辦詩詞大會、詩詞吟誦、飛花令等活動,筆者所在的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也舉辦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這些活動形式各異,趣味橫生,但內涵都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很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在這些活動里,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廣泛參與,對大學語文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十分高漲,思想政治教育也潤物無聲地取得了很好的實效。 【參考文獻】 [1] 趙新.大學語文課程的職能定位[J].高等財經(jīng)教育研究,2018(1):79. [2] 陳志國.關于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探討[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4):65. [3] 劉偉兵.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儀式”問題研究[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36. [4] 張耀燦,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