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糖皮質(zhì)激素 1.1 強的松:為治療ITP最常用而有效的藥物,強的松1~1.5 mg/(kg·d),有效率為70%~80%,不少患者在減量或停藥時復發(fā),因此,在強的松減量至10~15 mg/d時,減藥要特別慢,最后以5~10 mg維持治療3~6個月,甚至更長。成人能較好耐受低的血小板水平,如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后無出血癥狀,血小板在30×109/L以上可不必處理,密切觀察經(jīng)過。 1.2 大劑量強的松龍:對難治性ITP(RITP)可采用大劑量強的松龍沖擊治療,常用劑量為1g/d,連用3~5 d,再根據(jù)血小板恢復情況逐漸減量。 1.3 大劑量皮質(zhì)激素:對常規(guī)皮質(zhì)激素治療無效者可用地塞米松沖擊療法,40 mg/d靜脈滴注,連用4 d,每4周為一療程,可用4~6療程,多數(shù)患者均有效。 2. 大劑量靜注丙種球蛋白(IVIG) 用于需緊急治療的ITP或RITP,此法能迅速安全提高血小板數(shù)和改善出血癥狀。常用劑量為0.4 g/(kg·d),連用5 d靜脈滴注,沖擊1次有效時間較短,可2周后再沖擊1次。對常規(guī)劑量IVIG無效者,可用更大劑量0.8~1.0 g/(kg·d),連用1~2 d,必要時再沖擊1次,因價格昂貴限制了其臨床應用。IVIG于治療后第5~14天,血小板達高峰值,總有效率為60%~80%。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血液科用IVIG治療ITP 18例,有效率達88 9%[1]。汪福康等[2]用較小劑量靜注丙球治療ITP 9例,按400 mg/(kg·d)以50 ml注射用水稀釋后靜脈滴注,連用2 d,IVIG前用地塞米松10 mg/d靜脈滴注,2 d后改用強的松0.5~1 mg/(kg·d)口服,總有效率為55.6%,其中2例急性ITP經(jīng)IVIG后獲治愈。此法止血效果明顯且迅速,可減輕患者經(jīng)濟負擔。 3. 抗Rh(D)免疫球蛋白 對Rh(D)陽性患者的完全反應率可達56%,但對RITP療效較差。一般用法為50~75 μg/(kg·d),可只用1 d或連用數(shù)天,血小板<30×109/L時可重復使用。Cooper等[3]對28例Rh(+)非切脾成人ITP按上述方法治療,每當血小板<30×109/L即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93%有反應,68%患者反復應用均有效。目前已有12例 (43%)已停止治療6個月以上。對Rh陰性者無效。IVIG和抗Rh(D)免疫球蛋白均可致FcR阻滯,這是血小板急性增加的機制,嚴重時二者可合用。本方法偶爾可引起嚴重血管內(nèi)溶血(<1%),當?shù)?次注射有反應時,則下次用藥前先給予撲熱息痛或苯海拉明預防。 4. 免疫抑制劑 一般不作為ITP首選治療,如對皮質(zhì)激素、IVIG、抗Rh(D)免疫球蛋白治療無效者可考慮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4.1 環(huán)磷酰胺(CTX):一般用法為1~2 mg/(kg·d)口服1~6個月,20%~40%的患者有效,或CTX 1g/m2靜脈滴注,每4周1次,可連用1~4次,65%的患者可獲CR。但CTX的副作用較大,如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胎兒畸形等,只適用于切脾無效或不適合切脾的重癥頑固病例。 4.2 硫唑嘌呤(AZT):為巰基嘌呤類抗代謝藥物,50~100 mg/d口服,至少要用6~9個月,有效率20%~50%,副作用為白細胞減少,起效后可調(diào)至最低劑量以維持血小板達正常水平,多數(shù)患者與皮質(zhì)激素合用。 4.3 環(huán)孢菌素A(CYA):近年來多使用此藥作免疫抑制治療,用法為5~6 mg/(kg·d),一般與皮質(zhì)激素合用,如用上述劑量2周后無效可增加劑量至10 mg/(kg·d),用此劑量4周仍無效則停藥。如治療有效時CYA也應逐漸減量,全療程要3~6個月。CYA的副作用有高血壓、肝腎功能損害、牙齦增生、頭痛和肌肉痛等。 4.4 長春生物堿:約70%患者可獲短暫療效。①長春新堿(VCR):2 mg + 0.9%生理鹽水 500 ml靜脈滴注,每周1次,連用3~6次,每次靜脈滴注維持6~8 h。②長春花堿(VLB):10mg + 0.9%生理鹽水 500 ml靜脈注射,每周1次,連用3次,每次維持6~8 h。 4.5 驍悉(MMF):能高效、選擇性、非競爭性、可逆性地抑制次黃嘌呤核苷酸的經(jīng)典合成途徑,從而抑制T和B淋巴細胞增殖、抑制抗體的形成,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抑制劑。近來有人將此藥用于糖皮質(zhì)激素、達那唑、IVIG治療無效的ITP患者的治療,口服1 5~2 g/d,至少連續(xù)口服12周,有效率達60%左右,有效者繼續(xù)服用,無效者12周后停服。Fibich等在1998年用驍悉治療14例慢性RITP,其中有9例為對脾切除無效者,以500 mg/d,分2次口服開始,第2,4,6周后分別增量至1,2,3 g/d,直至血小板出現(xiàn)反應,并以反應時的劑量維持3~6個月,結(jié)果2例血小板達正常水平,7例血小板>50×109/L。Fibich同時用驍悉治療8例經(jīng)大劑量皮質(zhì)激素及多種二線藥物治療無效的Evans syndrome 8例顯示有良好療效,5例達完全反應;部分反應、輕微反應及無反應各1例。 5. 聯(lián)合化療 COP方案:CTX 0.8~1g/m2靜脈滴注,第1天,VCR 2 mg靜脈注射,第1天,甲基潑尼松龍 1000 mg靜脈滴注,1次/d,連用1~3 d。必要時隔3~4周可重復應用1次,有報道COP治療RITP 10例,6例CR,2例PR,2例NR。 Williams用VCR 2 mg靜脈注射,每周1次,甲基潑尼松龍 1000 g/m2靜脈注射,每周1次,CYA 5 mg/(kg·d),分2次口服;Williams用上述3藥聯(lián)合治療10例RITP,VCR和甲基潑尼松用至血小板>50×109/L,CYA用至血小板正常后3個月,結(jié)果7例CR(Plt>50×109/L),2例PR [Plt達 (20~50)×109/L],總有效率為90%。 6. 抗雌激素 雌激素可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增強單核-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破壞能力,拮抗雌激素治療對部分RITP有效。 6.1 丹那唑(danazol):是一種男性化作用較弱的雄激素,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一般用200 mg, 3~4次/d口服,與強的松合用,因此藥起效緩慢,至少要服6個月,其有效率為26%~62%,有效后還要以50~200 mg/d維持10個月。 6.2 他莫昔芬(tamoxifan):是一種非類固醇的雌激素競爭性抑制劑,劑量為10 mg,3次/d,口服,至少要服藥3個月才能決定是否有效。約50%患者有效,療效穩(wěn)定,副作用不明顯,此療法為我國首創(chuàng)[4]。 7. 脾切除術(shù) 切除脾可去除血小板破壞的場所。對常規(guī)方法皮質(zhì)激素、IVIG、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化療無效者要考慮切脾。脾切除的有效率約為60%~70%,但仍有20%的病例會復發(fā)。脾切除時一定要仔細探查副脾并將副脾一起切除方有效。脾切除時因血小板減少,術(shù)中出血較多,有一定危險。脾切除術(shù)后自身免疫力減低,易感染。因此,術(shù)前、術(shù)中要用地塞米松10~20 mg靜脈滴注,手術(shù)中要輸濃縮血小板,術(shù)后要防止血小板急劇上升致臟器栓塞,患者應采取頭高位,每天查血小板數(shù),以便及時對癥處理。目前脾切除術(shù)可在腹腔鏡下進行,其優(yōu)點是安全、有效、恢復快、出血量少;缺點是遺留副脾,可致治療失敗。 8. 脾栓塞 常采用部分脾栓塞術(shù),栓塞范圍以70%~80%為宜,通過栓塞脾動脈分支,使部分脾組織壞死、肌化,減少了脾臟對血小板的破壞及血小板抗體的產(chǎn)生。由于保留了部分脾組織,其免疫功能得以保留,優(yōu)于脾切除,但副脾仍存在,則療效不如脾切除術(shù)。脾栓塞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適用于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或不適于手術(shù)的ITP患者。脾栓塞的副作用較多,如發(fā)熱、疼痛、脾周圍炎、腹膜炎等。 9. 脾放療 適用于對皮質(zhì)激素治療抵抗、依賴及對脾切除有禁忌者,或不愿切脾者。 脾放療的總劑量為600~1000 Gy,分6~7次完成,一般每周放療2次,放療后血小板抗體減少,巨核細胞增多。副作用為脾周圍炎,增加了今后脾切除的難度。 10. 細胞因子 10.1 干擾素(IFN):Proctor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首先用IFN治療RITP有效,后來又總結(jié)了33例,總有效率為69%。作用機制:①調(diào)整B細胞活性,抑制抗體形成。②轉(zhuǎn)移除去封閉抗體。③影響巨噬細胞,破壞血小板。 張晉琳等[5]報道用羅擾素300萬u皮下注射,1次/d,連用12 d,后改用300萬u,每周1次,連用4次,共治療11例,顯效3例(27 3%),良效4例(36 4%),進步2例(18 2%),總有效率為81 8%。9例有效者血小板在用IFN 7~10 d后開始血小板上升,血小板上升高峰需12~23(平均17)d,出血緩解時間7~11(平均8.5)d,治療有效的病例骨髓涂片幼稚巨核細胞減少,產(chǎn)板巨核細胞增加。 張峰[6]用國產(chǎn)賽諾金治療ITP 8例,用法:賽諾金300萬u皮下注射,每周3次,連用4周為1個療程。顯效1例、良效4例、進步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87 5%。用IFN起效時間最短為1周,最長18 d,平均13 d,如用IFN治療有效者,停藥后血小板略有下降,再次用IFN仍有效。 10.2 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和白細胞介素-11(IL-11)兩者都可以刺激巨核細胞釋放血小板。TPO目前正在做臨床試驗,它可升高因化療引起的血小板減少者,尚未用于臨床。 Bussel等[7]使用IL-11 50 mg/(kg·d)×21 d治療ITP,其療效不佳且價格昂貴。 10.3 人白細胞因子是從人新鮮血漿中提純的一種核苷類生物活性物質(zhì),治療類風濕因子陽性的免疫性ITP,其有效率達77%。 11. 生物治療 美羅華(rituximab)是一種抗CD20單抗,能夠特異性地結(jié)合并溶解CD20+ B細胞,從而妨礙自身抗體產(chǎn)生,已廣泛用于B細胞淋巴瘤的治療。最近亦有用于治療慢性難治性ITP的報道。Perotta等[8]用美羅華375 mg/m2靜脈注射,每周1次,連用4次治療10例慢性ITP(其中9例脾切無效者),結(jié)果有5例血小板升至正常,有效率50%,用美羅華治療每4周為一療程,若有效,間歇6個月可重復使用。副作用為發(fā)熱、頭痛寒戰(zhàn),惡心、嘔吐、白細胞減少、支氣管痙攣、皮疹等。可用非那根、消炎痛減輕副作用,如有過敏反應,應用腎上腺素、激素及抗組織胺等藥物處理。 12. 蛋白A免疫吸附 是將患者的血漿經(jīng)過葡萄球菌蛋白A柱過濾,去除血漿中的IgG或含IgG的免疫復合物后,再回輸給患者的一種治療方法,短期治療效果顯著。Cahill等[9]用此法治療RITP 18例患者后,血小板相關(guān)抗體的各項指標均下降,但此方法長期臨床效果不佳,僅適宜RITP患者的緊急治療。副作用為部分患者有過敏反應。 13. 血漿置換 此法可迅速清除患者血漿中的血小板抗體或免疫復合物,減少血小板的破壞,使血小板迅速升高,可暫時獲得療效。僅作為血小板嚴重減少的緊急治療。 14. 血小板懸液輸注 ITP患者、血小板<20×109/L、臨床有嚴重出血癥狀或術(shù)前準備,預防術(shù)中、術(shù)后出血者需要輸注血小板懸液。輸入的血小板可被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抗體破壞,且反復輸注血小板懸液可產(chǎn)生血小板抗體。因此,不宜多次輸注血小板懸液,僅適宜用于ITP的緊急處理。 15. 大劑量維生素C 常用劑量為2~3 g/d口服或靜脈滴注。其作用機制是:①促進毛細血管結(jié)締組織中細胞間質(zhì)的生成。②促進未被血小板抗體結(jié)合的其他表面抗原的血小板產(chǎn)生。③抑制單核-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破壞。 16. 幽門螺桿菌或病毒感染的治療 ITP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闡明,但部分患者的發(fā)病與感染有關(guān)。除了病毒感染,近年來特別對幽門螺桿菌(Hp)的感染有較多的研究。文獻報道,40%的ITP患者有Hp的感染。有一篇報道8例ITP患者,其Hp感染根治后,血小板恢復正常。也有報道Hp感染治療后對ITP的有效率為43%~63%。第九屆世界胃腸病大會推薦用次碳酸鉍120 mg,4次/d;甲硝唑400 mg,3次/d;羥氨芐青霉素500 mg,4次/d,共治療2周。 HIV及丙型肝炎:二者均可致ITP,多數(shù)患者經(jīng)抗病毒治療后ITP改善。 17. 造血干細胞移植 對于經(jīng)各種常規(guī)治療無效并伴有血小板嚴重減少致出血癥狀顯著的ITP患者可考慮造血干細胞移植。Patrick等以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14例RITP(Plt<20×109/L),結(jié)果4例獲持續(xù)完全緩解(Plt<100×109/L),4例持續(xù)部分反應(Plt<50×109/L),6例未獲反應,總有效率52%。但目前造血干細胞移植,多數(shù)患者療效不佳。 18. 其他治療 18.1 氨苯礬:其機制是通過破壞紅細胞來阻斷單核-巨噬細胞對血小板的破壞。常用劑量是100 mg口服,1次/d,此藥長期應用對部分慢性ITP患者有效。副作用有溶貧、肝毒性、惡心嘔吐及周圍神經(jīng)炎等。 18.2 氨肽素:可促進巨核細胞成熟、釋放血小板,常用劑量為1 g/次,3次/d口服,連用2個月,也可與其他藥物合用,無明顯毒副作用。 綜上所述,對RITP近年已有較多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因人而異。因此,在治療上尚有一定的難度,臨床醫(yī)生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椒?,最好考慮到幾種不同機制的治療方法聯(lián)合應用,以提高RITP的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