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部名叫《Changing Batteries》的奧斯卡獲獎短片。短片全長五分多鐘,沒有一句對白,卻在上映后,看哭了上億人。 這部催淚小短片的主角是一位老奶奶和一個智能機器人。兩個看似毫無交集,無法溝通的個體,隨著時間的流逝,竟成了彼此情感的寄托和牽絆。 短片中的老奶奶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有“人”愿意傾其生命和愛來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老年人呢? 從青絲熬成白發(fā),人到晚年,有多少老人,可以有個人陪在身邊? 01 最近有份特殊遺囑在微博上刷屏。 老伯夫婦倆在闔家歡樂中將一雙兒女迎到世上,兩人把一切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粗麄冮L大,奔赴遠方;看著他們成家立業(yè),組建自己新的家庭;也看著他們漸行漸遠的背影,越來越少的回家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的電話…… 終有一天,老伯的老伴一病不起,生了病的老太太格外想念在外的兒女。而那頭,一個總有忙不完的工作,一個總有顧不完的小家。最后,到底誰都沒回去。 而保姆六年如一日,24小時全身心地照料著老伴的身體,陪著老太太說說話,寬慰她,又貼心照料著老伯,她填補了一雙兒女缺席的那個空位。 拼搏了半生,到老了好不容易才衣食無憂,不用再去為生計奔波。 這時候最缺的就是愿意去陪他說話,和他溝通、愿意體貼他,成為他精神和情感可以依靠的人。 02 前段時間,電視劇《都挺好》開播期間,觀眾討論最多的可能就是蘇大強這個爹。老伴去世后,他就各種“作”。 “作”就算了,蘇大強還愛上了照顧他的保姆蔡根花,不顧一切地要和對方結婚,甚至把蔡根花的名字加在房產(chǎn)證上。 想起之前看過一個報道,有位老人說了一句話,很扎心:“我知道那個人是騙子,但是他就像我兒子一樣,甚至比我兒子對我還有耐心,天天陪我聊天,從來不跟我頂嘴,所以我甘愿上當……” 蘇大強不是完全不知道蔡根花就是圖他的錢和房子,但是他卻自己騙自己:我和她是真愛。 相比于電視劇的戲劇化處理,阿耐在原著中寫的更加貼近人物性格和現(xiàn)實。 書中的蘇大強并不愛蔡根花。他只是滿意蔡根花的低眉順眼,只是害怕一個人面對接下來的老年生活。 蔡根花的出現(xiàn),是偶然,也是必然。 對于蘇大強來說,與其說喜歡小保姆,不如說喜歡那種被需要的情感需求。 情感從來不是年輕人的專利。相比之下,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更應該得到關注和排解。因為當身體機能全部下降之后,老人就會像小孩一樣渴望著陪伴。 03 曾聽過“我于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這句話。 七年前,獨自生活的老太太身感不便,她輪流在兒女們小住一段時間之后,內心驕傲的老太太,不愿再“打擾”孩子們的生活,獨自一人搬到了離世的小區(qū)。 七年寡居生活,她從沒有等來過兒女們的陪伴和照顧,等到的只有越來越透徹的孤獨和凄涼。 終于,預感到將離開的老太太,在中秋節(jié)當晚寫下了一封遺書。 她曾猜想,死亡的第二天是否就會有人來。只是,萬萬沒想到,直到兩個多月后,她才被鄰居發(fā)現(xiàn)。 當血脈關系淡薄,人際交往狹窄,身體不再矯健,幸運者,能老有所依,不幸者,除了回憶往事,再無情感的寄托。 曾經(jīng)聽過很多年輕人暢想晚年,自由自在,游山玩水。那當然是最好的狀態(tài),但它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有錢,有人陪,身體好。 到有一天,連山水都看不動了。人慢慢縮成一個剪影,坐在角落里,坐在陽光下,耳邊是飛馳行進的世界,一切近在眼前,一切卻遠如天邊。 衰老從來就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但反過來想,它也是一個對所有人都公平的事情。 所以,可怕的并不是衰老本身,而是老來不知情思何寄的處境。 一個人晚年幸不幸福,一小部分取決于錢,而一大部分取決于有沒有人愿意陪著你,理解你。 我們總以為父母手里有錢,衣食無缺,這就行了。 或許,那是我們還沒有到真正老去的那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