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帝王”,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早期,屬于傳說時代。三皇五帝上古杰出首領(lǐng)的代表,具體是誰眾說紛紜。 三皇 三皇幾種說法如下: 一、司馬貞在《史記·五帝本紀》之前補寫了一篇《史記·三皇本紀》,里面記載的三皇為:伏羲、女媧、神農(nóng)。 伏羲,稱謂繁多,又稱宓羲、炮犧、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及太昊等,《史記·三皇本紀》中稱“伏犧”或“虙羲”,為華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黃之祖,蛇身人首,代燧人氏而王天下。他的貢獻有哪些呢?《史記·三皇本紀》中寫道: 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jié)網(wǎng)罟,以教佃漁。 根據(jù)記載,可以知道伏羲創(chuàng)造了八卦、文字,制定了婚喪嫁娶的禮儀,并且教會了人們捕魚采集的技術(shù),如果這一說法成立,那么伏羲可以說創(chuàng)造了文明。 女媧,繼伏羲之后的上古氏族首領(lǐng),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她的主要功績有搏土造人、煉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洪水、發(fā)明笙簧。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zhèn)侯村的媧皇陵和數(shù)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山西其他各地也均見有女媧信仰的文化。 神農(nóng),三皇本紀中寫道: 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鸬峦?,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nóng)氏。于是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yī)藥。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神農(nóng)為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和醫(yī)藥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并且創(chuàng)立了市集,讓人們可以隨意的交換,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三皇本紀之中還有還記載了另外一種說法:天皇、地皇、人皇。 二、《帝王世紀》中記載三皇分別為:伏羲、神農(nóng)、黃帝。 伏羲和神農(nóng)上文已經(jīng)介紹,這里省略,單介紹黃帝。 黃帝,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其父親少典為有熊國君,黃帝本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長居姬水,后改姬姓,國于有熊,又稱有熊氏。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黃帝設(shè)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征的統(tǒng)治正當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志性人物,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血親祖先。 目前所見金文中最早出現(xiàn)“黃帝”二字的,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晚期銅器:“高祖黃帝,邇嗣桓文”。后人評價:“至黃帝時,諸圣勃興,而宮室、衣裳、舟車、弓矢、文書、圖畫、律歷、算數(shù)始并作焉?!?/p> 三、尚書大傳里面記載三皇為:伏羲、神農(nóng)、燧人。 燧人,受到石塊與山石相撞時產(chǎn)生火花的啟發(fā),發(fā)明了鉆木取火。傳說燧人氏是在商丘發(fā)明鉆木取火,死后葬于商丘。因此商丘被授予“火文化之鄉(xiāng)”稱號。 四、白虎通義里面記載三皇為:伏羲、神農(nóng)、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山海經(jīng)》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 五、資治通鑒外紀記載三皇為:伏羲、神農(nóng)、共工。 共工形象兇惡,人面蛇身而紅發(fā),性情愚蠢而兇暴,野心勃勃,是黃帝系部族長期的對手。據(jù)說共工氏名康回姓姜,是炎帝的后代。關(guān)于他的神話傳說,幾乎全與水或水災有關(guān),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最后不得不由女媧補天。 以上五種說法,最受世人接受的是第三種說法:尚書大傳里面記載的伏羲、神農(nóng)、燧人。 五帝 和三皇的眾說紛紜一樣,五帝也有很多種說法。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為:黃帝、顓頊、嚳、堯、舜《白虎通義》記載為:少昊、顓頊、嚳、堯、舜《戰(zhàn)國策》記載為:黃帝、伏羲、神農(nóng)、堯、舜《呂氏春秋》記載為:黃帝、顓頊、伏羲、少昊、炎帝《資治通鑒外紀》記載為:黃帝、顓頊、嚳、堯、少昊《史記正義》記載為: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 以上六種說法最被接受的就是第一種:黃帝、顓頊、嚳、堯、舜。 顓頊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沉靜穩(wěn)練而有計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yǎng)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jié)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都歸附于他。(根據(jù)五帝本紀翻譯)。 嚳是黃帝的曾孫,名叫高辛。他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于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yǎng)自身,天下歸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chǎn),儉節(jié)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jié)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 堯名放勛。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舜,為受堯禪讓而稱帝于天下,國號為“虞”,錢穆的《國史大綱》將虞夏商周連在一起并稱,為上古四個朝代,當然這種說法或許有些荒謬。 |
|
來自: 昵稱32555205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