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中國人常用的一個概念,道德、道理、道路、道教、道行、天道、世道、人道、茶道、說道、頭頭是道,等等。 中國文明是道德文明,中國文化簡化為兩個字,就是“道德”。道德是評價人們行為的標(biāo)準(zhǔn),道德高尚是至高的評價,道德敗壞是一切惡行的原因。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往往因為道德的好或或者壞被寫入歷史。 道德是現(xiàn)實的衡量準(zhǔn)則,無時無刻不在使用,每一個人、組織都在評價體系之中,概莫能外,現(xiàn)實的報刊、雜志,評價的標(biāo)準(zhǔn)就兩個字——“道德”;道德是歷史的豐碑,3000年前,中國就建立了史官系統(tǒng),連續(xù)地記載了歷史,浩如煙海的歷史,核心就是兩個字——“道德”;中國的文學(xué)燦爛輝煌,漢賦、唐詩、元曲、明小說,無非是兩個字——“道德”。 中國的本土宗教稱之為道教,最高的目標(biāo)是得道成仙,雖然傳說成仙的很多,如嫦娥、吳剛等等,甚至阿貓阿狗也能成仙,但真沒有見到仙人游蕩人間;中國人熱衷于養(yǎng)生之道,天上飛的、地上爬的、土里長的、海里游的,只要說能夠養(yǎng)生,立刻身價百倍,從秦始皇開始人們就尋求長生不老之道,現(xiàn)在仍然火熱,可是真沒有長生不老的真實例子。 小老百姓不開心,“講不講道理,有沒有道德”;大人物不高興,“恭行天罰”、“替天行道”; 大道無形,日月運轉(zhuǎn)、天翻地覆,無所不包,宇宙至理;道隱無名,小到一花一草,在春來秋去中默默開花、結(jié)果、凋零。 道,與史俱來,和中國文明一樣古老,中國文明是道德文明,中國人是道德的,無道德,無中國。 道德是什么呢? 一、道出于易 百度百科解釋說“日月為易,陰陽交替也”,引申為“變化”的意思。漢字“易”,上為日,是太陽的符號,下為勿,是萬物的簡化,易也可以理解為“陽光照耀萬物”,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的抽象表達。《周易.系詞傳》說“生生之謂易”,中華先哲使用“易”抽象表達“變化”、“生生不息”、繽紛多彩的世界,是最為形象的。 5000年前,人類文明剛剛出現(xiàn),中華文明的人為始祖伏羲就制訂八卦,提出“易”的思想,河圖、洛書、陰陽、八卦、易?!肮耪甙鼱奘现跆煜乱?,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詞傳》)。 日出日落、月圓月虧、晝夜相繼、冬夏交替、萬物生滅、生生不息,這是和人類息息相關(guān)的自然的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有共同的規(guī)律:都是周而復(fù)始、物極必返的周期性變化,是陰陽兩個方面相互轉(zhuǎn)化推動的周期性變化。 “易”使用陰陽、八卦、相克相生等術(shù)語加以表達。 道,是易的核心思想,就是世界萬物遵循的、陰陽相克相生推動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陰陽相克相生,現(xiàn)代術(shù)語可以理解為辯證。 二、道,與史俱來 尚書是中國最古老的書籍,講述中國古代帝王的事跡。尚書第一篇《虞書.堯典》:“克明俊德”;第二篇《虞書.舜典》:“玄德升聞”;就出現(xiàn)了“德”的概念。第三篇《虞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明確提出道的概念。德是指尊重道而具有的品質(zhì),可以推測三皇五帝之始就有了“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尚書重要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用于評價帝王的品德。尚書各部分德、道是最為常用的詞語。如:《虞書.皐陶謨》:“天命有德”;《夏書.五子之歌》:“以逸豫滅厥德”;《商書.湯浩》:“天道福善禍淫,降災(zāi)于夏,以彰厥罪”;《周書.泰誓》:“天有顯道,厥類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絕于天,結(jié)怨于民”;《周書.周官》:“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道,多指天道,德多指帝王是不是符合天道,和后世對道、德的理解已經(jīng)沒有太大的不同。 周朝后期,群雄并起,百家爭鳴,老子著《道德經(jīng)》,完整闡述道德的概念,孔子開門授徒,著《易傳》、《尚書》等著作,深刻的反映了“道德”的思想。 秦漢以來的歷史,史書浩如煙海,更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發(fā)揚廣大“道德”精華。道德貫穿中國歷史,與史俱來。 三、老子悟道 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經(jīng)》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總結(jié),是易的說明書。老子著道德經(jīng)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確古已有之的道、德概念,為社會治理提出科學(xué)、信服、正確的道路。老子認為道是客觀的、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因此萬物必須“遵道而重德”,提出“道法自然”的概念,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道德”思想提供理論依據(jù)。老子認識“道”的目的在于為自己提出的社會治理方案提供客觀的、正確的、符合邏輯的、令人信服理論依據(jù)。 《道德經(jīng)》很多章節(jié)反映了老子對道的認識: 《道德經(jīng)》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有和無的問題是根本性的哲學(xué)問題,所有問題首先可以歸結(jié)為有和無。 日出日落、月圓月虧、晝夜相繼、冬夏交替、萬物生滅,世界萬物各尊其道,周期性的周而復(fù)始、物極必返,可以總結(jié)為“有”和“無”的周而復(fù)始、物極必返。 太陽、月亮、萬物遵從自然規(guī)律的安排,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運轉(zhuǎn)、生滅,是具體的道。有和無的周期性變化,也是道,是世界萬物都要遵循的“道”,“非常道”,是大道、天道。 老子對“有”和“無”進行了辯證思考,提出最大的道是有無相生之道,大道“無”名。 人們習(xí)慣從“有”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而道德經(jīng)從辯證思維的角度,從“無”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更強調(diào)無的意義。從而得到無為、無私、無身、無言、無爭、無怨、弗居、不以兵強天下等思想。 《道德經(jīng)》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進一步突出了辯證的普遍性,論述了世界辯證的本質(zhì),提出有無相生的辯證觀念,提出無為、不言的治國、處世思想。 《道德經(jīng)》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自然規(guī)律,因此是虛的、抽象的、無形的,但是世界萬物遵循自然規(guī)律,因此其作用無窮無盡,世界萬物遵循自然規(guī)律源源而來,無窮無盡。道,好像不存在一樣,老子不知道它的來歷,天帝也受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 《道德經(jīng)》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道(谷神:空谷之神,也就是有無相生的天道)是永恒的,有無相生(玄牡:玄,有無“同謂之玄”,可以理解為有無相生的辯證),有無相生的辯證之道是天地的根本。強調(diào)天道的生生不息。 《道德經(jīng)》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jì)。” 大道無名,自然規(guī)律是抽象的,無形、無聲、無體、無名、無法把握、無法描述。因此,視之不見(無形)、聽之不聞(無聲)、博之不得(無體),也就是看不見、聽不到、拿不住,沒有上下,反衡量不能描述,還是把它歸于物質(zhì)。從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對“自然規(guī)律”這一概念的抽象還是很準(zhǔn)確的。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更是對自然規(guī)律之“周期性”的體會,天地萬物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往復(fù),何來頭尾?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從無、靜的角度,觀察繽紛多彩的大千世界,觀察到天地萬物循環(huán)往復(fù)的自然規(guī)律,最后都歸于“靜(無)”。天道無名,世界的本質(zhì)就是有無相生(辯證)的、循環(huán)往復(fù)的、周期性運動。掌握了自然規(guī)律,掌握了有無相生的辯證法,就理解了世界的本質(zhì),就掌握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衰亡的過程,就能夠進行整體的、正確的、全面的、公正的處理,從而符合天道的要求,就不會有危險,就會長久。 《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章是老子對道的定義、對道特征的描述:道控制天地的運行,寂靜、空虛(無形、無聲、無體),獨立運行從不改變,周期性運行永不停止,是天地萬物的來源,老子勉強命名它叫大道。大:廣泛性;逝:運動性;遠:遠去;反:向相反的方向,最終回返。 老子準(zhǔn)確的描述了自然規(guī)律的客觀性、永恒性、普遍性、周期性。 這一章強調(diào)人和道、天、地一樣重要,和宗教文明強調(diào)人服從于神、人因智慧而有罪、蔑視人的觀念有本質(zhì)的差別,顯示出人本主義思想。 這一章提出“道法自然”的人類行為標(biāo)準(zhǔn),開創(chuàng)了和宗教文明截然不同的人類文明系統(tǒng)。 《道德經(jīng)》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這一章,老子精確的表達了天道辯證的特點。 世界的本質(zhì)是辯證的。世界是變化的,世界的變化是向相反的方向變化。日出日落、月虧月圓、寒來暑往、生死相隨,世界萬物的運動是“反”的:出是向落的方向發(fā)展的,虧是向圓的方向發(fā)展的,冬天是向夏天方向發(fā)展的,向死而生,是一切生物的發(fā)展方向。 有無辯證是世界的本質(zhì),有生于無。 四、道的現(xiàn)代表述 使用現(xiàn)代屬于來講,道是世界萬物變化過程所遵循的自然規(guī)律,是客觀的、抽象的,獨立于具體事物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 世界萬物處于客觀的、永恒的、周期性的運動之中,從物質(zhì)運動整體過程來看,這種運動是陰陽兩方面推動的、陰陽兩方面相互轉(zhuǎn)化的周期性運動,就是道。 世界萬物的運動總體上可以抽象總結(jié)為有無兩個方面周期性的循環(huán)往復(fù)的運動,老子稱之為大道。有無相生,生生不息,有無辯證是世界的本質(zhì)。 道是客觀規(guī)律,是抽象的,無色、無味、無形、無體、無邊、無界、無所不在。大道無名, 大道之德為“無”,無為、無私、無身、無怨、無爭、無言。大德無聲。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五、結(jié)論 中國文明是道德文明,道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其核心的思想是天地萬物周而復(fù)始、物極必返、周期性的整體發(fā)展過程,是陰陽相克相生,也可以稱之為辯證。 有和無的問題是根本性的哲學(xué)問題,所有問題首先可以歸結(jié)為有和無。老子對有無進行辯證思考,認為有無相生是世界的本質(zhì),大道無名,大道無聲,在道德經(jīng)各章有明確的敘述,道德經(jīng)因而提出無為、無私、無身、無怨、無爭、無言等思想,奠定了中國文明自然、人本、和平、以德報怨、無私、謙虛等優(yōu)良品格,指出了中國文明、人類文明正確的發(fā)展道路。 |
|
來自: 道德經(jīng)不言之教 > 《東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