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xiàn)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復發(fā)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shù)日至數(shù)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我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身上起一塊塊像云朵一樣的風團,很癢,癢到心里去,可又不能抓,只要一抓就會起更大一片,你只能輕輕地撫摸一下讓它不要那么癢。寫得我又癢起來了,我當年得過嚴重的蕁麻疹,求醫(yī)問藥天天輸液,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F(xiàn)在看來,我得過的病,可真多呀。 在中醫(yī)上來說蕁麻疹是風邪作怪。風者善行而數(shù)變,風無孔不入想去哪去哪,所以身上可以各處都有風團,特別是蕁麻疹發(fā)作的時候最好不要吹風,風吹到臉上臉也起團了,可謂毀容最佳神器。 所以上課的時候,老師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方子,這個方子是治脾氣盛熱化所致的濕熱蘊脾,膽汁外溢,癥見脈滑數(shù),身陽黃或皮膚搔癢(蕁麻疹之類) 后來我一想,桂枝湯能治風寒郁表的風寒感冒,不正是它的發(fā)散風寒之力厲害嗎?而這里的蕁麻疹也正是風邪外襲,體內濕熱熏蒸所致,所以加上麻黃,增強發(fā)散的效果。 ![]() timg-24.jpeg 圖為連翹花,圖片來源于網絡。 苦參,這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平時治皮膚搔癢的苦參軟膏主要成份就是苦參。《雷公炮制藥性解》里說苦參,入胃、大腸、肝、腎四經,療大風及一切風熱細疹,但凡皮膚搔癢都可以使用,如果平時皮膚搔癢的而不會用藥的話也可以拿苦參來煮水洗,可起到止癢效果。 白癬皮,聽到這個名字,你們會想到什么?對,皮膚,中醫(yī)藥起的名字都會有其特殊的意義,不會隨便亂起。白癬皮同樣有祛風清熱之效,用在這里更是讓其清除皮膚上的風邪和熱毒。 桂枝,除了它能把整副藥的藥力帶到皮膚外,它的名字同樣有著特殊的意義,即桂枝即肉桂樹的枝,有人問為什么要細枝而不是樹干?那是因為桂枝取其枝之意,能將藥力帶到四肢,這方面的內容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說明。 蟬蛻是知了蛻下的殼,也是它原來的皮膚,而蟬蛻質量非常的輕,農村的小伙伴們不會陌生。如果一直在城里長大的娃娃們不妨去藥店買只蟬蛻來看看,它真的很輕。那么中醫(yī)里取其輕清上揚之意,也是能將藥效帶至皮膚。所以黃元御在《玉楸藥解》中寫道:味辛,氣平,入手太陰肺經。發(fā)表驅風,退翳消腫。蟬蛻輕浮發(fā)散,專治皮毛,退翳膜,消腫毒。治大人失音,小兒夜啼,取其晝鳴夜息之意。 ![]() u=3241912920,2379535732&fm=23&gp=0.jpg 圖為蟬蛻,圖片來源于網絡。 丹參。這味藥我最為記得,因為師傅曾說過,一味丹參頂?shù)蒙弦桓端奈餃?,能行血破瘀,通經止痛。那么蕁麻疹為什么要用到丹參呢?回到文中所說的那句經典: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丹參,就是治血之藥。 前文我說過,用手去抓一下覺得舒服是因為氣血不暢,氣血不暢通表示有瘀血,而丹參在《神農本草經》里的功效是“破癥除瘕”,癥瘕在現(xiàn)代科學來說主要為良性腫瘤,這些腫瘤多為瘀血凝滯日久而成,可見丹參的破瘀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