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事跡永存 親情血脈永在 ——記十八年前一場告慰英烈的尋親活動(二) 作者: 馬常宏
吳毓骍烈士唯一存世的遺物 與對方通話后,我把退還的信重新封裝以后寄出。同時,我又把目光移向那些老同志,期望著在他們身上能找到釋疑答案,找到能彌補烈士后代心頭缺憾的真實形象。在兩個多月時間里,我分別走訪了離休老干部王正斌、嚴(yán)明華、張光啟、沈健男等人。王正斌是當(dāng)年縣公安局追捕殺害烈士兇手的偵查干事,其他的都曾和烈士生前一起共事。 老人們對那段血雨腥風(fēng)的歷史,記憶仍是非常清晰。他們對我說了很多有關(guān)吳毓骍的往事,那些凝聚著戰(zhàn)友情、同志情的話語手勢、動容之情、緬懷之意,常常讓我仿佛看到了他們昨天的斗爭歷程。 沈健男談了在地下黨的介紹下,如何結(jié)識同鄉(xiāng)人吳毓骍,吳毓骍與費達生的交往,他與吳毓骍一起食宿、唱歌的故事。嚴(yán)明華老夫婦對吳毓骍人品、品格也是贊不絕口,說他有文化,寫得一手漂亮的蠅頭小楷。對吳毓骍的不幸犧牲,當(dāng)時全縣上下都感到震驚和憤慨。嚴(yán)明華詳細(xì)訴說了吳毓骍烈士遺體從簡陋的池塘邊的“響鈴棺材”遷移到震澤公園的經(jīng)過,烈士的遺骨就是由他親手放入新墓穴的。作為吳毓骍的入黨介紹人,張光啟老人對吳毓骍更是感情深厚。吳毓骍對史可法的崇拜,對國家民族自由的向往,對惡勢力的憎恨,這些都是吳毓骍走上革命道路的堅定信仰。王正斌作為公安偵查人員,敘說著當(dāng)年復(fù)雜的斗爭背景,案件發(fā)生后,縣公安局局長在大會上立下誓言,堅決要在一個月內(nèi)把匪徒們逮捕歸案,為烈士報仇,保衛(wèi)新生的人民政權(quán)。王老和戰(zhàn)友們運用各種偵查手段,動用一切力量,12天內(nèi)在上海和本地將這批匪徒逐一捉拿歸案,無一漏網(wǎng),后來集中鎮(zhèn)壓在烈士犧牲的地方,以慰亡靈。我還與錢永良、沈大良等當(dāng)年地下黨員電話聯(lián)系,詢問一些事項。 通過走訪,我找到了第一個答案:震澤公園烈士陵園中真實地埋有吳毓骍遺骨,既排除了烈士家屬的疑慮,也豐富了吳毓骍生前的一些革命活動內(nèi)容。答案的出現(xiàn),也真正告慰了烈士后人尋親的心境。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而另一個心愿還沒了卻,照片仍無蹤影,我還得繼續(xù)尋覓。 在尋找的過程中,10月中旬,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件飛越重洋到了我的手中,原來是烈士的兒子吳品南寄來的?!皝硇偶皟煞輬蠹堄晌遗畠恨D(zhuǎn)寄給我,均已收到了。你們對革命烈士尊敬!感謝吳江市政府和吳江日報社等有關(guān)同志,緬懷先烈和對我們家屬的關(guān)心。在此表示謝意。……當(dāng)我捧讀我父投身革命、為國捐軀的光輝業(yè)績時,只覺得天旋地轉(zhuǎn),肝腸寸斷,熱淚滾滾。為影歷歷,不知語從何起,思緒萬千。我父犧牲是我家的不幸,也是國家的損失。當(dāng)時我尚八個月,父子各不相識,甘苦如蓮。母親三餐以淚水拌飯喂養(yǎng)我,真是風(fēng)里生雪里長……” 通過信件,我大體了解到了他們家庭的一些變故,吳毓骍父親在解放初期被劃為富農(nóng)成分,政治上的壓力,家里又缺少頂梁柱,導(dǎo)致家境貧寒,生活十分艱難。吳品南只讀到小學(xué),就一直在家務(wù)農(nóng),姐姐吳琴南讀了初中。母親帶著姐弟倆熬過了漫長的30多年。至上世紀(jì)80年代中期,在福建親屬的資助下,母親攜吳琴南先移居美國,10年后,吳品南也攜二女一子移居紐約。1971年、1994年,吳家人曾來過吳江兩次上墳祭掃。2000年來上墳時,“我托人在墓前寫下'血濺吳江土,淚濕美國風(fēng)’十個字,以悼念先父。未想到此事引起貴市有關(guān)同志重視,也曾想過,假如老父未死,也許他會成為吳江市的建設(shè)者”“愿吳江更加繁榮昌盛,以慰先靈”。吳品南在信中說道。 吳品南先生如泣如訴的這封信,百感交集溢于言表。他很想馬上飛抵吳江,看一看這些父親的戰(zhàn)友,看一看為同一個心愿而奔波著的人,他有好多好多的話要講。烈士家的一系列變故,讓我始料未及。我也期盼著吳家后人的早日到來,以了解到更多的情況,我把這一情況通報給了那些老同志,大家都在等待著那一天。 等待是心焦的一件事,更為心焦的是烈士的照片還未找到。一晃時間已到了2002年。 是年5月28日晚,吳毓骍烈士的后人第四次踏上了吳江的土地。為了尋得真相,他們5月中旬從美國飛回來后,家里稍作停頓就立馬趕來吳江。這次來吳江的是烈士的兒子吳品南和他兩個女兒吳微芳、吳小芬。報社為他們作了食宿安排,令對方非常感動。 一年的時間,我也終于等到了與吳家人的會面。見面后,我們雙方彼此交換了情況。吳品南強忍著淚花,訴說著父親犧牲后的家境和他的心情。按他們的當(dāng)?shù)亓?xí)俗,吳先生拿出一疊人民幣執(zhí)意要酬謝報社,我們謝絕了。 次日,在報社的牽頭下,王正斌、沈健男、沈大良和嚴(yán)明華夫婦等老同志在當(dāng)時的市委老干部局會見了吳品南父女們。剛一見面,沈健男、嚴(yán)明華和他的老伴連聲說:“像,像!只是比他父親更顯得魁梧!” 老人們見了戰(zhàn)友那從未謀面的遺孤,又勾起了許多往事。而吳品南,也從未見過自己的生身父親,如今見到幾位對自己充滿親情的父親的老戰(zhàn)友,猶如看到了自己的父親,不禁熱淚盈眶,感慨之情涌入胸中。這些老同志也了解到了吳毓骍犧牲后他家的一些意外變故,也頗為動情。當(dāng)時吳毓骍老家的妻子每年要來一次吳江,最后一次來吳江是在1949年底,當(dāng)時她正懷著吳品南,有8個月的身孕。臨產(chǎn)前,吳毓骍讓妻子回老家生小孩。沒想到,那一次竟是永別,在半年之后竟慘遭土匪殺害,犧牲時吳毓骍僅為25歲。 由于相隔千山萬水,音訊閉塞,遠(yuǎn)在瑞安農(nóng)村的妻子陳庭遜一點也不知道噩耗。由于吳毓骍多年在吳江從事地下工作,他的犧牲及有關(guān)情況,瑞安方面也是知之甚少。直到8月中旬,吳毓骍妻子才得知消息,趕到溫州領(lǐng)到了一件血衣和一封信……之后的五年中,家庭受人歧視,妻子陳庭遜天天以淚洗面,扯著一雙兒女,艱難度日。 聽著吳品南的訴說,我和老同志們一樣感慨萬千。嚴(yán)明華含著淚對吳品南說:“你父親的遺骨是我親手放入墳?zāi)沟?,如今,我把這一切告訴你們了,你父親在天之靈也得以告慰了,我也安心了?!蓖绺赣H般的這些老人們,久壓在吳品南一家的疑惑終于釋懷了,吳家人非常感謝老同志們所做的一切。對于吳毓骍留下的妻子、女兒、兒子現(xiàn)在的生活狀況,老人們也都有所了解了。 三代人的見面時間不長,但吳家人了卻了很大的一樁心愿,他們將起程去震澤烈士陵園看望父親、爺爺。(待續(xù)) 吳江日報 2019-05-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