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第一次到高橋時,在老街的小浜路以西曾有一排饒有情調的本地老宅子,老宅子的背后有一條狹長的石板街,這就是最早給我的小鎮(zhèn)印象——北街。 聽說北街還有一些原生態(tài)的歷史建筑,于是專為北街到高橋走訪,也許還能扣響沉睡的歷史大門,“吱呀”一聲,推開凝重的門扉,于是聞到了一陣空房深鎖的霉陳味。陰濕的天井里青苔蔥綠,西斜的落日把余輝輕輕抹在廳閣的一角,在一片鴉雀無聲的寂靜中,我貪婪地環(huán)顧著四周…… “早拆光了!”一位老居民指著我依稀能辨的方向說。從前的小浜路連同北街已擴建成現(xiàn)在的季景北路,北街,只剩下了王家街以北一段。上次黃館長跟我提到過,北街應該還有一點原始的建筑尚未動工,那就從這被截斷了的北街進去吧,雖然來晚了二十年,總算還是在北街未被清除前來了。 盡管高橋鎮(zhèn)口已是車水馬龍,盡管西街上已經大興土木,殘留下來的那半段北街仍然保持著它的僻靜和閉塞,就像那段已經消失了的北街一樣,狹窄而安寧。 北街的居民住宅已變化很多,大多已是翻造后的水泥小樓,所以使得那些依舊“我行我素”、基本保持著原始風貌的老宅尤為顯著,尤為與眾不同,特別是它們的氣質、它們的風貌甚至那些殘敗、頹廢的景象,即便是在奄奄一息中也仍然散發(fā)著令人思古、令人感懷的情調,這就是歷史的魅力。 高橋鎮(zhèn)老街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名字以“保護責任者”的名義出現(xiàn)在所有被列入歷史建筑的銘牌上,從這些銘牌上可以看到新場鎮(zhèn)的影子。但是不少高橋鎮(zhèn)的原住戶并不熱心“歷史風貌區(qū)”的建設,他們對自己住了幾輩子的老家已經飽含了太多的怨恨,他們渴望改善住房條件和設施,甚至希望早點拆遷。許多開發(fā)中的老鎮(zhèn)都面臨著差不多的問題,改善民生和保護歷史遺存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矛盾,甚至對立。歷史老宅就是在這樣的夾縫里艱難生存著,好不容易地為今人留下一點遺跡,已經破敗不堪,甚至蕩然無存。 北街上沈氏民宅建于清代,雖然如今已成為一般居宅,但前店鋪后住房的原始格局還能分辨。緊對面的264號益氏老宅,那風吹雨打的變化就太大了。正好有半扇排門半開著,我便側身而入。宅子里很亂,雜物橫堆,但依然是清清楚楚的三進院落,最后一進院子被砌起了一堵高墻,把院子一分為二。一條家犬聞聲而吠,并威脅著朝我前來,一聲緊過一聲的“警告”把屋里的一位老伯引了出來。 “什么事???”屋里又傳出來一位老太的聲音。 “是人家來看老房子。”老伯一邊阻擋著家犬,一邊回應屋內。這條家犬好像有點不大賣賬,拱在老伯的胯下繼續(xù)對我發(fā)出威嚇的叫聲。 看得出,老伯住的那一半院落已是經過了改造,而高墻的另一半內,庭院深深,門窗歪斜,仿佛歷盡滄桑,故物盡殆,一陣凄涼景象。 后建的花山路把北街截去了一大截,北街口上一幢清代三進式院落正好被馬路切到墻根,翁氏民宅被幸運保存了下來;現(xiàn)在是一家二開間的雜貨商店。越過花山路,北街像條頑強的蚯蚓,繼續(xù)往北延伸,一直扭曲到歐高路的一條支弄前。 其實,除了已經掛牌的歷史建筑外,北街上338號和358號兩幢老宅都是非常不錯的三進制大宅院,只是相貌更為顯得殘破而已,不知老街保護領導小組為何要把它們遺漏? 北街有好幾個“黃氏民宅”,當然都是不能與西街的“黃氏民宅”相比的,但北街382號——386號的“黃氏民宅”是一幢特別有味的合圍式的含有天井的二層樓群房,銘牌上標稱為:舊式里弄,但就是在舊式里弄里,這樣風格的樓房建筑仍然為數(shù)不多??上欠恳延休^大變動,后加的二樓過道、新翻的樓梯和變味的外墻都是非常遺憾的敗筆,老人們說,這都是當初的房產公司搞的,原來這是高橋物業(yè)的房產。 高橋北街雖已殘存不全,但依然五光十色,包藏著珍貴的歷史遺跡,希望在高橋老街的歷史風貌保護區(qū)日臻完美的進程中,讓這些瀕臨困境的老宅重新煥發(fā)它們的歷史光彩。 2011年9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