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拾錦塘 桃柳成蔭拾錦塘,波橋臥水亦生香。 鴛湖詞客留芳躅,西爽軒中題景忙。 ——沈云《盛湖竹枝詞》 昔年,盛湖(西白漾)東南側(cè)的關(guān)帝廟前有一條曲尺狀的石砌長堤,堤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過橋后,堤折向東,與碧霞行宮相連。堤旁遍植桃柳,所謂“間枝楊柳間枝桃”,有杭州西湖蘇堤、白堤之趣,名為拾錦塘。 石拱橋下是一灣綠水,水中荷花亭亭玉立,輕風(fēng)徐來,水波漫開陣陣清香,故將此橋稱作香波橋。 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朱彝尊(號竹垞)寓居關(guān)帝廟西側(cè)的西爽軒時,有感于舊日“盛湖八景”大多與當(dāng)境不合,于是更定為“盛湖十景”:重湖煙雨、白洋夜月、葭潭流泉、紅梨晚渡、石門遺筑、龍庵借讀、白馬晨鐘、香波夕照、西灣漁舍、文起朝霞,其中“香波夕照”,即指香波橋與拾錦塘。 “鴛湖詞客”即朱彝尊,嘉興人。嘉興的南湖與西南湖合稱鴛鴦湖,朱為著名詞人,曾作《鴛鴦湖棹歌》。 “芳躅”指前賢的蹤跡。 (沈瑩寶/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