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那個父母是不希望自己孩子優(yōu)秀的,這種希望就會帶有一種期盼,期盼孩子勇敢,期盼孩子多才多藝,期盼孩子懂禮貌等等。 但是孩子成長有自己的軌跡,在不合適的階段去要求孩子,反而對孩子不好。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2歲前,家長千萬別逼孩子做這6件事,希望你沒有做過哦。 1.逼孩子勇敢 孩子初來咋到,看到什么都是好奇也會摻雜著害怕,害怕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 設(shè)身處地的想一下,我們對從未見過的事物也是內(nèi)心存留著一份膽怯的,不是嗎? 所以爸媽不要只會用“有什么可怕的,要勇敢”“你是個勇敢的孩子”“咋這么膽小”這些話了。這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孩子越來越膽小。 爸媽應(yīng)該這樣做: 1.不輕視孩子的恐懼:不用“這有什么好怕的”,而是“ 媽媽看到你很害怕,和媽媽說說,你為什么害怕呢?” 2.不強迫孩子勇敢:不用“你看別人怎么都不怕”而是“ 等你準備好了,媽媽再陪你一起,咱們再嘗試可以嗎?” 3.不幫孩子回避害怕:例如孩子怕小狗,媽媽不應(yīng)該說“ 下次見到小狗,咱們避開點”,而是“媽媽陪你,咱們遠遠的和小狗打個招呼,怎么樣?” 2.逼孩子分享 孩子再2歲前,還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這個階段寶寶是沒有分享概念的。而且大多數(shù)孩子3歲前,是會覺得身邊的東西都是我的,如果感覺到東西不是她的,他會很緊張。 如果2歲前,爸媽強迫孩子去分享,不僅不有助于孩子形成分享的概念,還會逐漸喪失自主性,成年后會變成一個很容易依賴別人做出決定的人。 爸媽應(yīng)該這樣做: 可以給孩子進行分享的意識的培養(yǎng),但是不要用強迫的方式逼孩子去分享。 3.逼孩子打招呼 孩子從幾個月大,到3歲左右,會經(jīng)歷一個“認生”的階段,因為這個階段,寶寶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記憶,可以把自己熟悉的人記在腦子里,當(dāng)看到陌生的人是,會認生,這是寶寶的一種自我保護。 如果此時爸媽強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就會陷入一種不安中,如果因此再被貼上“沒禮貌”的標簽,還會影響寶寶的自信。 爸媽這樣做: 不要強逼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可以友情提示,例如:寶寶和叔叔打個招呼,好不好啊? 但不要因為孩子沒有打招呼而給孩子貼上“不禮貌”的標簽。 4.逼孩子吃飯 吃是人一生下來就具備的本能,一般而言,寶寶到1歲半左右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完全可以具備了吃飯的本領(lǐng),而且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吃不吃,吃多少的問題。 爸媽這樣做: 一歲半以后,自己吃飯。這個年紀孩子已經(jīng)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給孩子喂飯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爛攤子”上就可以了。 5.逼孩子表演 再小的孩子也希望自己被尊重,在別人面前表演本領(lǐng)的這種行為,除非孩子自己愿意,不要逼迫他。 爸媽這樣做: 征求并尊重孩子的意愿,除非孩子自己愿意,否則當(dāng)爸媽的也別去逼孩子哦。 6.逼孩子道歉 孩子即使到了四五歲,也未必分得清對錯,也無法懂得自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zé),需要照顧他人的情感,需要補救自己的過失。 這時家長一味的逼孩子道歉,只會流于形式,并且孩子也會發(fā)現(xiàn),原來犯錯后,只要說“對不起”是可以獲得原諒的。 爸媽這樣做: 不強迫孩子道歉,等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嘗試讓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和自己行為的后果,逐漸學(xué)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zé)。 孩子的成長是有自己的規(guī)律的,很多事情不是寶寶不想去做,而是的確做不到,所以作為爸媽,一定要了解寶寶的成長規(guī)律,這樣才能給于寶寶更加合適的關(guān)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