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由長纖維的青檀樹皮,和短纖維的沙田稻草制成,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纖維合在一起,產(chǎn)生一種特殊現(xiàn)象: 水在上面行動快速,墨在上面行動略慢,故墨水落于紙上,逐漸向四周洇化,形成墨色由濃到淡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墨分五色”。 我們平常寫字時,因墨汁中膠性較重,須加水稀釋,但加水的比例,與所用紙張、所寫字體丶書寫速度等有關(guān),需要一定經(jīng)驗。 一般來說,篆書、隸書、楷書的墨要濃一些,行書、草書用墨時水分要多一些。 對于紙張,熟宣丶絹等要濃墨,半熟宣丶生宣的墨要淡一些。其中生宣最難把握,濃則滯,淡則洇。 寫字快的人,水可略多。寫字慢的人,水應(yīng)略少。 當(dāng)用墨非常熟練后,寫字時可放兩只碗,一只放水,一只放墨。書寫時先蘸墨后蘸水,則字由淡變濃。書寫時先蘸水后蘸墨,則字由濃變淡。 此外,明末清初的大書家王鐸,創(chuàng)造了一種漲墨法,大量加水,任其洇漲,墨雖糊為一團(tuán),但筆畫的先后順序卻非常清晰,別有情趣。 更多文章,敬請關(guān)注千年蘭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