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六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fā)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桂枝去皮 芍藥 生姜各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啜熱稀粥一升,助藥力,取微汗。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5、太陽病,先發(fā)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技湯。 46、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fā)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fā)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fā)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47、太陽病,脈浮緊,發(fā)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48、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fā)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xù)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fā)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fā)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fā)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4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fā)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fā)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認識一下大小青龍湯, 長得不太一樣呢~ ①大青龍湯 麻黃 6兩 生姜 3兩 (桂枝 炙甘草)2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 40個 大棗 10枚 ②小青龍湯 (麻黃 芍藥 細辛 干姜 桂枝 炙甘草)3兩 (五味子 半夏) 半升 《中醫(yī)臨床必讀叢書 傷寒論》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