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才先生遺作
二十四橋亦名念四橋、紅芍橋,位于江蘇省揚州市?!督伎h志》載:“二十四橋,隋置。”由于年代久遠,二十四橋早已不存,但因具有香艷色彩和旖麗風光,卻留在歷代騷人墨客的詩詞之中。杜牧詩云:“青山隱隱水迢迢,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王?詩:“春淋揚州二十四橋,何人騎鶴聽吹簫?!表f莊詩:“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揚催折舊宮河?!睔W陽修詩:“都將二十四橋月,換作江南十頃秋。”還有“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這些美麗的詩篇詞句引起了人們對二十四橋的無限神往。 二十四橋從宋代起便是一宗聚訟紛紜的疑案,到底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橋址在何處?人們的說法不一。北宋著名學者沈括于嘉佑八年(1063年)出任揚州司理參軍期間,曾詳細考證過二十四橋,他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寫道:“揚州在唐時最為富貴,舊城南北朝鮮十五里一百五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所可紀者有二十四橋?!辈⒘信e其名為:茶園橋、東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自驛橋、參佐橋、山光橋等。沈括所記只有橋名,而無橋址及其概況。南宋王象之在其所著《輿地紀勝》中說:“二十四橋,隋置,并以城市坊市為名。后韓令紳者,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別立橋梁,所謂二十四橋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鄙?、王二位都認為“二十四橋”是指二十四座橋。元人盛如梓的《庶齋老學叢談》和清人俞樾的《茶香室隨筆》亦持此說。明末齊東野人“所撰《隋煬帝艷史》則另有他說:隋煬帝在揚州時曾造一橋,橋身用玉石砌成,橋欄上雕花繪彩。某夜,煬帝偕蕭后及十六大院夫人至此賞月。朱貴兒吹紫竹簫,其聲悠揚動聽。時橋無名,蕭后請煬帝命名,因同游者共二十四人,故煬這以“二十四橋”名之。清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云:“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芍橋,在頤春臺后?!眳蔷_的《揚州鼓吹詞序》補云:“出西廊二里許,有小橋,朱欄碧瓦,題曰:‘煙花夜月’,相傳為二十四橋舊址,蓋本一橋?!庇衷疲骸笆菢蛞蚬胖拿廊舜岛嵱诖耍拭?。”《史》|《錄》、《序》均云“二十四橋”是一座橋。無論是眾是一,“二十四橋”因杜牧的名句而譽滿九州。 八十年代,揚州復建了二十四橋,是根據(jù)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代古圖設(shè)計而成。該橋位于瘦西湖至平山堂的水道彎處。是一座呈月牙形白玉石拱橋,橋?qū)?/SPAN>2、4米,跨徑24米,橋身兩面刻有24幅玉女吹簫的浮雕,橋周身皆合“二十四”這個數(shù),猶如蛟龍出水、彩虹臥波,堪稱佳作。二十四橋與玲瓏花界、望春樓、頤春臺等組成了一個百畝景區(qū),使古城揚州更加古樸誘人。 聯(lián)曰: 聯(lián)語寫揚州古來確有二十四橋。上聯(lián)寫“有”:因玉人的簫聲常在耳邊響,此“余音”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上的余音,似乎聽到隋代玉人的簫聲;二是詩文上的余音,唐宋以來吟詠二十四橋的詩詞流傳至今,回味起來,便覺得橋影簫聲閃在眼前、聽在耳邊。下聯(lián)寫“多”:因沈括在《補筆》中歷數(shù)了二十四橋的名稱。不過“是有是無”、“或多或少”,是在模棱兩可之中,這樣處理,更為科學,更富詩意。 聯(lián)曰: 聯(lián)語寫簫聲。上聯(lián)寫“月”:揚州自古以來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的美譽,歷代高人韻士不知寫下了多少詠月的名篇佳作,一個“窮”字,反映了詩人之廣,篇章之多,還把那非筆墨所能形容的瑩瑩素光展現(xiàn)出來。上聯(lián)寫“月”是為了下聯(lián)寫“簫”;簫月并舉,聲光齊飛,盡在詩情畫意之中?!坝袢恕本奂瘶蝾^,吹簫 作樂,一個“斷”字,不僅反映吹簫技術(shù)之高超,把那悠揚宛轉(zhuǎn)的裊裊清音傳至千秋百代,還把簫聲中所包含的苦辣酸甜、悲歡離合的情懷盡情地抒發(fā)出來。 聯(lián)曰: 聯(lián)語歌頌當今盛世。上聯(lián)寫“玉人”:“昔是誰“,是實是虛,耐人尋味。”談錄文中難尋麗“是首句的具體印證。”“談錄”指沈括的《補筆談》和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說吹簫玉人無正史可考。下聯(lián)寫“紅芍”:“今何在”問句開頭,引人注目。“湖堂路上又聽簫”答句結(jié)尾,言明二十四橋在“湖堂路上”。一個“又”字,表明人們重新聽到玉人簫聲,嶄新的二十四橋再次橫臥于瘦西湖的碧波之上?!皯?zhàn)時幾經(jīng)”與“盛世獨逢”對比分明,點出了主題所在。 聯(lián)曰: 聯(lián)語贊新橋。上聯(lián)贊橋,下聯(lián)賞月,反映了古城揚州的兩大特色?!扒锞沾禾摇迸c“銀盤金鏡”比喻得法,描繪了“玉人”之美,月亮之明?!案隆迸c“仍舊”寫橋的新生和月的依然,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新社會的一片熱愛之情。 聯(lián)曰: 聯(lián)語寫橋景。上聯(lián)寫橋拱:喻“拱”為“明鏡”,言其圓而且亮。“綽約”、“婆娑”擬人化,言其輕盈艷麗?!懊餍欠雒髟隆毙稳荼娦枪霸?,分外妖嬈。下聯(lián)寫簫聲:把簫聲比喻成振動玉佩的聲音,說其聲“悠揚”、“宛轉(zhuǎn)”悅耳動人?!坝窆軋?zhí)玉人”言其聲是“玉人”吹“玉管”所致。聯(lián)語三“玉”對三“明”,復字巧用,妙趣橫生。 。 |
|
來自: 江山攜手 > 《對聯(lián)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