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盛產(chǎn)詩人的時代,說到詩人,我們會想到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佛王維、詩狂賀知章、詩囚孟郊、詩骨陳子昂…… (稱號太多,估計全唐詩人能出一個36天罡、72地煞組合了) 然而,有一個詩人,盛名不及李杜,文章壓不倒元白,卻在唐代詩人中占有一席之地,堪稱唐詩界一朵清麗的奇葩。 沒錯,他就是晚唐詩人羅隱! 你可能不熟悉他,但他那些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詩句你不可能沒讀過: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落榜生的憤恨 羅隱,字昭諫,生于唐末。其實羅隱原名叫羅橫,只因?qū)掖温浒?,負氣之下改叫羅隱。 他曾經(jīng)連續(xù)七年落榜,之后傾心著述,作《讒書》,本以為會憑著著書才華從此顯名于世,但又為統(tǒng)治者所憎惡,落得個“讒書雖勝一名休”。 其實這不難想象有此結(jié)果,《讒書》里針砭時事,批判意識強烈,統(tǒng)治階層自然不喜歡,最關鍵的是羅隱“嘴太欠”。 羅隱在序中提到: 隱次《讒書》之明年,以所試不如人,有司用公道落去。 又說: 忿勢嫉邪,舒泄胸中不平之蘊。 意思是說因為政治腐敗自己落第,心中懷著一股怨憤不平之恨。 統(tǒng)治者一看,這人擺明是個刺兒頭,即便中舉后委以大任,這種懟天懟地,“多是天下人負我”的憤青肯定經(jīng)常給自個兒添堵。 所以羅隱前前后后考了十幾次,都落榜了,史稱“十上不第”。 詩人的放飛自我 落榜十幾次之后,羅隱就開始放飛自我了,懟天懟地,誰也不放過。 其實許多文人落榜后不是自嘲便是胸懷豁達,比如詩人岑參,落榜后作了一首打油詩: 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 羞見關城吏,還從舊路歸。 再如詞人柳永落榜后,寫了一首詞: 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 何須論得喪。 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這兩位可算得上是落榜生心有羞恥心和樂觀態(tài)度的典范了。可再看我們的大詩人羅隱,他不僅自嘲,還“嘲他”。 當羅隱再次落榜后,心中愁悶,本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情,去了青樓。誰知在這兒遇見了多年不見的故人:妓女云英。 云英見羅隱多年還未中舉,譏諷道: 羅秀才猶未脫白矣!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云英這句話既打了羅隱的臉,又揭了他的短,想想自己一身才華,從來都是取笑別人的份兒,今天竟被一個小女子嘲笑,他如何甘心? 上下打量著云英,姿容甚美,雖風韻猶存,但已不是豆蔻年華。他隨即作了一首詩: 《贈妓女云英》 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哼哼,這下堵上你的嘴了吧,我沒有中舉揚名天下,你云英還不是仍墮落于風塵,無良人可嫁,大家半斤八兩,有什么好說的呢。 毒舌之路 喪家酒 傳說羅隱有“真龍?zhí)熳印钡拿\,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擾亂乾坤正道,命人替換他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全身的仙骨皆被換,唯有牙床骨沒換,他就這樣有了一張“圣賢嘴”,說什么便應驗什么。 有個財主一直想兒孫滿堂,為了哄羅隱說一句“孫多”,就在兒子辦對歲酒的時候,整了滿桌的酸菜款待羅隱,排骨、鯉魚、扣肉,甭管什么菜都弄成酸的,還一個勁兒地給羅隱夾菜,最后羅隱沒辦法,嘗了一口甜酸鯉魚。 財主滿臉期待地問羅隱:咋樣?是不是酸多(孫多)? 賓客們也齊聲附和:酸多!酸多! 可羅隱嘴一咧,眼一閉,道:哎呦!酸死了! 財主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張苦瓜臉,簡直是: 投杯停著不能食,“棄座”四顧心茫然! 結(jié)果羅隱的“圣賢嘴”應驗了,宴席還未散,財主的孫子就死了,好好的一場對歲酒變成了哭嚎滿天的“喪家酒”。 戲懟三秀才 羅隱家貧,給人做工。 一次清明節(jié)時,幫人種田,誰知天降小雨,他便回到了東家屋里。東家端來一壺酒和一盤米粿招待。 此時來了三個秀才,東家邀請他們一同就餐,他們見羅隱一個小伙計,便存心刁難:每人作詩一首,做得出,有的吃,做不出,只能干瞪眼。 羅隱心想,這些秀才也能和他比?想想就好笑,但又佯裝為難道:這恐怕不容易吧? 三秀才道:這是我們用餐的規(guī)矩,做得出,飽口福;做不出,留口涎! 然后一個秀才作道: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秀才下鄉(xiāng)覓詩文。 吃個米粿喝杯酒,來年一定登龍門! 羅隱一聽,呵呵,我考了十幾年都沒中,你吃個米粿,喝個小酒就能中啦?便嘲笑道: 貴人倒胸有大志,可惜志大才疏。 第二個秀才作道: 清明時節(jié)雨淋淋,秀才下鄉(xiāng)祭祖墳。 磕頭干嚎多辛勞,黃酒米粿解煩悶。 羅隱心想,讓你來掃墓祭祖,給祖先磕頭你嫌累,跑這兒喝酒聊大天兒來了,便諷刺道:原來是個假孝子! 第三個秀才詩云: 清明時節(jié)雨飄飄,秀才下鄉(xiāng)訪姣姣。 吃飽喝足轉(zhuǎn)一圈,覓得佳麗藏金屋。 人家前兩個雖然掃墓不誠,卻也是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守孝三年才能嫁娶呢,你倒急著要金屋藏嬌了,羅隱坐不住了,譏諷道: 失敬失敬,足下原來是位登徒子! 秀才們不理會羅隱的嘲諷,催促他趕緊作詩。最后羅隱作道: 清明時節(jié)雨滴答,種田老倌肚餓煞。 喝杯老酒潤潤喉,吃個米粿填肚角。 兩個三個不夠飽,再加四、五、六、七、八 秀才們等不及,道:后面呢? 羅隱吃完米粿,打個飽嗝,道: 填飽肚子下田去,哪有閑空瞎搭白! 隨后揚長而去,只剩三秀才面面相覷,干瞪眼。 諷諫錢镠王 羅隱一生不得志,晚年返回老家杭州,沒想到得到了吳越王錢镠的重用。終于踏入“仕途”的他依然保持自己的毒舌風格。 錢镠王喜歡吃魚,曾命西湖漁民每日往府中繳納數(shù)斤鮮魚,叫“使宅魚”。 羅隱便借著給錢镠的《蟠溪垂釣圖》題詩的機會,作詩道: 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何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 意思是如果姜太公在西湖垂釣,也得每天給你送魚。這擺明了就是在諷刺錢镠王,要不是人家錢镠寬宏大量、聽言納諫,取消了“使宅魚”,恐怕羅隱的腦袋早就搬家了……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chuàng)發(fā)布,作者:林顰兒,資深國學愛好者。轉(zhuǎn)載授權請加編輯微信。 |
|
來自: 草原狼ual5yjcg >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