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仁是人之心,義是人之路。如果你舍棄了這條路而不去走,散失了這個心而不知設(shè)法找到,可悲呀!人們?nèi)绻兄浑u或狗跑丟了,都能知道設(shè)法找到;有的人心失去了,竟然不知設(shè)法找到。學問的正道沒別的門路,只是設(shè)法找到失去的人心而已?!?/p> “仁義”,是人們常常可以見到的、常常說的兩個字,但是,人們常??吹降?,或者常常掛在口頭上的、寫在紙面上的,卻常常不把“仁義”與自己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所以,孟子特別指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币簿褪钦f,“仁”是你我任何一個人都所具有也應該具有的“人之心”,有“仁心”然后可以“成人”;“義”是你我任何一個人所可以走也應該走的“人之路”,有“義”然后可以對得起“人生”二字。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仁心”,則枉生為人;如果失去了“義”,則偏離了“人之路”。所以,“仁義”是不可須臾之間舍棄的。 然而,有的人卻舍棄“人之路”而不去行走,那么,這樣所走的路會是什么樣子的“路”呢?有的人失去了“人之心”卻不知設(shè)法去找到它,那么,失去了“人之心”之后還會剩下什么“心”呢?孟子深深地慨嘆了一句“哀哉”,說的是這樣的人都是可悲的。為什么是可悲的呢?生而為人,卻無“人之心”,卻不走“人之路”,豈能不可悲咦?為什么說是“可悲”,而不是說“可恨”呢?說是“可悲”,是仁慈之心;說是“可恨”,則是排斥之心。 正是出于“仁慈”之心,所以,孟子進一步說道:“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這里所說的恰恰是這些人的可悲之處。人們自己所養(yǎng)的雞犬如果丟失了,雖然雞犬并不是什么貴重之物,卻都會想方設(shè)法地尋找回來;“人之心”是“人”自己的,失去了“人之心”則“人不像人”,這是“人之所以為人”至關(guān)重要的事情,可是,人們竟然失去之后根本不想設(shè)法找回來,豈能不可悲!為什么孟子這里只說“仁”而不說“義”呢?因為如果能設(shè)法找到失去的“仁心”,然后一定會有“義”。正如朱子所說:“能求放心,則不違于仁而義在其中矣?!?/p> 對于求學問道之人來說,應該學的是什么?應該是學習“人之所以為人”的學問;應該走的道是什么道?應該是人之正道?!叭酥詾槿恕钡母驹谟凇叭酥摹保嗉础叭省?;人應該走的正道,亦即“義”。如果你我還不知“仁義”,則通過學問而知之;如果你我已知“仁義”,則通過學問而守之;如果你我失去“仁義”,則通過學問而求之。這才是“學問”的正道。除此之外,則非正道。 本文由青史留芳原創(chuàng),歡迎關(guān)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