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劉邦開國,匈奴便成為漢帝國北方最大的威脅。呂后、文帝、景帝三朝,中央政府推行休生養(yǎng)息的政策,對外以和親手段羈縻匈奴。這一手段并不能抑制匈奴南下的沖動,但在客觀上仍取得一定效果,漢匈沖突維持在一個可控的范圍。 漢武帝上臺后,民富國強,對匈開戰(zhàn)的呼聲越來越高。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朝廷政策終于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朝廷大員中,主戰(zhàn)派領袖是大行令王恢。他強烈反對和親政策,主張出兵攻打匈奴。王恢得到朝野很多志士的支持,其中有一名愛國志士,名為聶壹,是雁門郡馬邑縣的一名富豪。雁門地處邊關,匈奴騎兵入寇,每每首當其沖,飽受戰(zhàn)爭摧殘。聶壹頗有豪杰之志,志在驅逐匈奴,精心策劃一個巨大的戰(zhàn)略計劃,該戰(zhàn)略的核心是:誘使匈奴主力深入中國境內,以重兵集團圍殲之,一戰(zhàn)而解決北方之患。 王恢對聶壹的計劃大為贊賞,略作修改后,上報給漢武帝。事關重大,漢武帝采取謹慎的原則,召集公卿公議,商議此事。會議的焦點集中在主戰(zhàn)派領袖王恢與主和派領袖韓安國兩人身上。 韓安國是“七國之亂”中保衛(wèi)梁國的名將,力主與匈奴延續(xù)和親政策。他認為:漢高帝曾被冒頓圍困于平城七天七夜,脫險之后,反倒與匈奴和親,這是以天下為重,不存?zhèn)€人私怨,故而國家在高皇帝、呂后、文帝以及景帝時獲得長期和平。和平局面來之不易,不可輕啟戰(zhàn)端。 王恢反駁道:“高帝披堅執(zhí)銳,縱橫天下幾十年,之所以沒有報復平城之辱,非能力不足,而是想讓經戰(zhàn)亂的人民得以休生養(yǎng)息。如今漢匈邊境,警報不斷,士兵死傷慘重,柩車相望,百姓流離失所?,F在是反擊的時候了?!?/p> 兩人你來我往展開大辯論,最后王恢圍殲計劃亮出來:“匈奴單于貪得無厭,正好利以誘之,使之深入。我則挑選精兵強將,埋伏于險要之地,待敵落入羅網,則可一舉全殲,生擒單于?!?/p> 王恢的計劃得到年輕皇帝的支持。根據這個計劃,漢軍將動員三十萬兵力,在馬邑設伏,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打垮北方勁敵。馬邑伏擊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將匈奴主力成功引誘到既定戰(zhàn)場。 聶壹是漢武帝時代最成功的間諜之一,他假扮成一名逃亡者,逃往匈奴。他拜見軍臣單于,并說:“我有辦法殺掉馬邑縣令與縣丞,獻城歸降,單于只要出兵接應,必可盡獲城內財物?!庇欣蓤D,軍臣單于何樂不為呢?遂答應聶壹,若馬邑得手,他必大舉出兵南下。 一切計劃都按事先安排好的進行。聶壹返回馬邑后,殺死兩名關押在牢獄中的死囚,詐稱是縣令、縣丞,將兩顆頭顱掛在城門上。軍臣單于接到情報,當即率十余萬精銳騎兵,穿越邊塞,直奔馬邑。 這時,漢軍已經布下天羅地網,設伏兵力為五個兵團,分別由護軍將軍韓安國、材官將軍李息、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將屯將軍王恢指揮,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只要軍臣單于一進入包圍圈,五路兵團將從四面八方合圍,屆時匈奴人插翼難逃。 這個軍事計劃非常高明,立足打大殲滅戰(zhàn),如果能實現作戰(zhàn)的目標,將從根本上改變漢匈兩國的軍事格局。可惜的是,這個看似無懈可擊的計劃,竟然存在一個小小的漏洞,正是這個漏洞,令王恢的心血付諸東流。 匈奴大軍一路挺進,距離馬邑不到百里。軍臣單于發(fā)現異常現象,一路上只看到成群的牛羊,卻看不到牧民的影子。以游牧為生的匈奴人對此怎能不生疑心?既然有牛羊,必定會有放牧牛羊的人,可是人呢?謹慎小心的軍臣單于下令暫停進軍,派出一支小分隊到四周搜索,攻下一個漢軍的亭堡(漢代的碉堡)。亭堡指揮官為了保命,把漢軍的圍殲計劃和盤托出。 軍臣單于大驚,緊急后撤,在即將鉆入漢軍口袋的前一刻,懸崖勒馬,逃之夭夭。漢軍發(fā)現軍臣單于逃走,傾巢而出,追擊匈奴軍隊,可是已經來不及,無法追上。 這場旨在消滅匈奴有生力量的馬邑伏擊戰(zhàn),最終無果而終。 漢武帝大為震怒,歸罪于主戰(zhàn)派領袖王恢。王恢被捕入獄,自殺身亡。 馬邑之謀,成為漢匈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標志。這是漢帝國對外政策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標志,清靜無為、休生養(yǎng)息的政策,被積極進取、開疆拓土的新政策所取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