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在四方面展現(xiàn)了圣人之道:用在言語方面的人會推崇它的言辭,用在行動方面的人會推崇它的變化,用在制造器物方面的人會推崇它的圖象,用在卜筮方面的人會推崇它的占驗。因此,君子準備有所作為,和行動時,用言語去詢問,它就會接受提問并且像回音一樣地答復。無論提的是遠的、近的、幽隱的、艱深的問題,它都可以讓人得知未來的狀況。不是天下最精微的智慧,誰能做到這些?用三與五來演變,交錯綜合相關的數(shù)字。貫通其中的變化,于是形成天下的形態(tài);推究其中的數(shù)字,于是確定天下的現(xiàn)象。不是天下最卓越的變化,誰能做到這些?《易經(jīng)》的卦象沒有思慮,沒有作為,寂靜不動,一受到感應就能通達天下的道理。不是天下最神妙的力量,誰能做到這些? 這段話非常重要。先提到從四方面展現(xiàn)圣人之道,再提及“至精”、“至變”、“至神”,用以描述《易經(jīng)》的作用。 《易經(jīng)》在四方面展現(xiàn)圣人之道。首先是在言語方面,學習《易經(jīng)》的人在說話時就會引用“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等文雅的好詞。 其次是用在行動方面,能了解變化之必然,知道盡管是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不同的時空中,將會有不同的狀況,所以研究《易經(jīng)》學占卦,應避免情緒困擾,以提升智慧。有智慧的人能觀察真相而不動情緒,因為情緒太主觀了,而真相是客觀的。天下沒有完全客觀的事,但是只要化解情緒的干擾,客觀程度就能提高。 第三是用在制造物方面的人,會重視它的圖像,例如鼎卦的圖象,就可以告訴我們古人如何制作鼎,底下是鼎足,上面是鼎耳,最上面的是鼎鉉,至于中間三個是鼎腹,可以用來烹調(diào)食物。 最后,用在卜筮方面的人會推崇它的占驗,有些人不太了解,認為學《易經(jīng)》為什么一定要講到占卦?這是因為他們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把占卦視為迷信,所以才會排斥。其實,占卦不但展現(xiàn)了圣人之道的其中之一,與其他三方面的關系也特別密切。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边@句話很清楚地聚焦在提問上面。古人學《易經(jīng)》,本來就是要用來占卦,我們再三強調(diào),因為現(xiàn)代人有太多迷信了,再加上許多算命的人運用不少與《易經(jīng)》類似的東西,所以才會讓人有這樣的誤會。所以這里說得很明白,要有所作為和行動,就好好去提問,它會給你回答,像回聲一樣。 “參伍以變”的解釋,到現(xiàn)在還有沒確定的說法。有人說,乾卦六爻的主動力在于三和五,因為初爻剛剛進來動性不強,三五是陽爻的位置,動力最強,所以稱為“參伍”。第二個解釋認為,三是變化之始,三之前是兩儀,兩儀還不能變,所以三是天數(shù);至于五則是地數(shù),像水火木金土,土排第五,是稱為地的數(shù)字。一般學者認為,前一種說法比較可靠,但仍無定論。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中的“故”代表道理?!兑捉?jīng)》就是感通的道理,從一卦感通到另一個卦,只要一個爻變,就會有新的卦出現(xiàn)。一個卦本身有變卦、覆卦,還有倒卦,這就是感而通之所產(chǎn)生的。 其實我們活在世界上,不是只與過去、未來,而是可以跟所有現(xiàn)存的一切產(chǎn)生某種性質的感應,這叫做“共時性原理”。共時性是心理學在當代重要的發(fā)展之一,受到《易經(jīng)》啟發(fā)的心理學家是榮格。人們看事情往往容易失之片面,忽略某些因素,而占卦的時候,所有因素會同時呈現(xiàn),以提醒我們不要只看到自己想看的部分,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盲點。 以下還有很多類似的描述,都非常扼要。每一段都希望能將《易經(jīng)》的道理一言以蔽之。
《易經(jīng)》這本書,是圣人用以探求深奧與研究幾微的憑借。由于深奧,所以它能貫通天下人的心意;由于幾微,所以它能成就天下人的功業(yè);由于神妙,所以它不匆忙卻迅速反應,不行走卻照樣抵達。孔子說“《易經(jīng)》在四方面展現(xiàn)了圣人之道”,說的就是這些。 在這段文字中,提到了幾個重點。首先,“天下之志”是什么。百姓活在世界上,只有兩個要求,這兩個要求古今中外都沒有改變過。第一,是希望主政者仁愛,讓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第二,是希望正義。使善惡有其報應,否則仁愛就沒有保障。其次,“天下之務”,也就是天下人的功業(yè)是什么。就是要讓大家有所發(fā)展,比如學生進德修業(yè)的目標是學業(yè),大人的修業(yè)是對社會有所貢獻。 再則談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這八個字,道家的學說在這方面有相當大的發(fā)揮。最貼切的應是《莊子·說劍》里的一段,莊子假扮成武士,與趙文王談劍術,他用“后發(fā)先至”四個字就把趙文王說服了。一般認為,這段文章不是《莊子》的原文,應是后人所添加,但頗符合莊子的思想。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比別人后發(fā)招,但先抵達對方的要害。別人一劍砍過來,我紋風不動,但只要我一出手,對方就立刻斃命。趙文王一聽,贊為天下第一。秘訣不在看得“準”,很多事情不是埋頭苦干就有成果,抓對方法、看準形勢、把握條件,一出手就解決了問題,才最有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