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xué)宗師王陽明在1527年時提出四句教心法: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實這四句話,是個悖論,或者說,從字面意思來講,自相矛盾,破綻百出。但王陽明卻煞有介事的說,這是我學(xué)說的終極法則,稱為心法。 古典儒家諸如孔子、孟子,荀子,從不講心性,非講不可,避無可避時,也只是輕輕帶過,不許別人瞎問。 但宋人由于被佛家洗了腦子,非常喜歡講心性,搞出點概念來,就大呼小叫說,這是什么什么心法。 所以宋以后的思想大家,做起來特別容易,只憑一句話就能自成一派,投入到汪洋的思想家群里。 但我們知道,由于心的不可琢磨,無規(guī)律可尋,所以心法其實就是無法,法只有在提出者、創(chuàng)造者那里才有,他人一識一用,就走偏。 也就是說,王陽明所謂的這個四句教心法,只有在他那里才是法,別人沒有他那種悟性和經(jīng)歷,根本懂不了他的心法。 【2】 四句教從“術(shù)”的層面來講,其實是知行合一的流程。 心在未和事物接觸纏繞時,由于沒有評判,所以就是無善無惡的。 而一遇事,心開始動,念頭發(fā)出,作用于事物上,始有善惡。 我們只需要在這個念頭發(fā)動處用良知來判定善惡,為善去惡,這就是格物,就是知行合一。 當(dāng)然,這種闡釋方法,肯定不能符合王陽明的本意。王陽明先生搞了半輩子良知和心,王老先生終生都想做圣人,所以這個四句教心法,最終的內(nèi)涵一定是一種人生境界,或者說是圣人境界。 【3】 王陽明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無善無惡,何謂無善無惡,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就是無善無惡,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也是無善無惡。 只要你毫無私念的將念頭付諸于事物上,只要是良知認定的事,把萬物百姓都當(dāng)成芻狗,也沒有關(guān)系。 心中如朗朗明月,事情搞砸了,被人稱為惡人,又有什么關(guān)系。 周公把侄子趕下臺,曹操“挾持”天子,李世民殺兄逼父,這都沒有關(guān)系,因為你做的所有事情,評價權(quán)不在你手上。如果你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權(quán),那干脆什么事都別做好了。 為善去惡,從道德層面講,就是正念頭,這個正念頭的念頭,不一定是對的,但一定要是善的,所謂的善,其實還是不要考慮心外的事物,諸如他人之評價,所謂善,應(yīng)該是內(nèi)心你的平和。 這就是那些偉大人物所以偉大的原因,因為他們達到了這種最高的人生境界。 【4】 無善無惡不是無善行,而是心中不能有善的念頭,一有善的念頭,就是偽(后天制造),不符合人與生俱來的心的直覺和本能。 如果一個人,能在心中抵達這種無善無惡的人生境界,那就是內(nèi)心強大,無敵于天下。在這種人心中,天地萬物于蕓蕓眾生,不過是我身體的一部分,人不必要對自己身體的某個部分,特別的愛或者特別的恨。 你不可能為了愛護眼睛,而把眼睛蒙起來,愛護自己的心臟,就不讓它那么勞累的跳動。一切都按照它的本來面目,隨它去,這就是無善無惡。 【5】 北宋思想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這就是有善有惡。天地不需要心,人心即天心,萬民不需要別人替他請命,萬民完全可以自己來。 心學(xué)門徒曾說,圣人心中實無一善,實無一惡,若有,即是纏綿,必須要快刀斬之,斬后,就如百斤擔(dān)子,頓爾落地。又如電光一閃,透體通明。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人內(nèi)外之隔。 這就是無善無惡的境界,它不是沒有善惡,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天地中,使自己成為天地的一部分,使天地萬物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在自己的身體上,干掉這個,填上那個,和別人何干?! 王陽明悲天憫人,但殺起惡人來從不眨眼,這就是無善無惡。那些惡人恐怕覺得王陽明心狠手辣。但在王陽明看來,惡人恐怕不是人,只不過是他身體上的一個毒瘤,干掉自己神上的毒瘤,這才是大善,才符合無善無惡的圣人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