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卷周赧王三十一年 即使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便可以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去干。 孔子曾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得的榮華富貴,只是一片轉(zhuǎn)瞬即逝的浮云,而內(nèi)心卻會忍受長久的煎熬。 2、 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第25卷漢宣帝元康三年 知道自己的過錯并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并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孔子說:君子敏于行而訥于言。 知易行難,說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行動。 3. 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顿Y治通鑒·唐紀》 德行勝過才能,叫做君子;才能勝過德行,就叫做小人。 德行不正,才能越大,危害越大。 所以古人先看德,再看才。一個人才華橫溢,但是心術(shù)不正,那么他一定不能被重用。 4、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顿Y治通鑒·晉紀》 別人經(jīng)常說你的過錯,那么你犯錯就會越來越少,福氣就會降臨。 如果聽到的都是別人對你的稱贊,那么你的災(zāi)禍就會降臨。 古人說:聞過則喜。 忠言逆耳利于行,聽忠告,不要被溢美之辭沖昏了頭腦,一個人才能有福氣。 5、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抓住時機,立即行動,不要等到天晚。 西漢王莽當(dāng)政,多改漢制,尚書陳咸眼見漢家政權(quán)大勢已去,他感慨地說了這兩句話,然后稱病退休。 《周易》里講:君子待時而動。 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動之中,無論進退,都要審時度勢,抓住機會,否則一招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6、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 勇略使國君受到威壓,自己的處境就危險;功績超過天下所有的人,他就無可獎賞了。 韓信功高震主,手下對他說了上面的話,韓信不聽,最終被劉邦迫害。 世界上的人與事沒有長盛不衰的,興盛是衰敗的前兆,謙恭自抑,急流勇退,才是英雄本色。 7、吏潔于上,俗移于下。 在上位的官吏廉潔,民間的風(fēng)俗也隨之改變。 上行下效,上梁正則下梁不歪。 曹操任命崔琰為丞相西曹掾、毛玠為丞相東曹掾,為朝廷選拔人才。 他們盡忠職守,讓一批品德端正,年輕有為的人進入官場。 于是民間風(fēng)氣好轉(zhuǎn),官員也開始以清正廉潔為榮,社會氣象為之一新。 8、以貴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厭。 以權(quán)勢壓人,別人不服你,只會唾棄你。 要想讓別人心服口服,那就要拿出真本事,蔑視和欺壓別人,只能讓別人瞧不起你。 水低成海,人低為王。 地位財富不能讓一個人變得高貴,但是謙卑守禮,尊重他人,卻能讓一個人備受敬仰。 9、成大事者,不謀于眾 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有非同一般的眼光,他們認準(zhǔn)了馬上就去做。與別人商量,反而容易出事。 獅子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jié)隊。 喜歡獨處的人,有更多時間獨立思考,不會被流言左右,也更容易掌握大勢,做出一番事業(yè)。 1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治理國家要靠大的德政,而不靠小恩小惠。 諸葛亮治理國家的時候,執(zhí)法必嚴,鼓勵農(nóng)桑,選拔賢能,國家欣欣向榮。 后來大將軍費祎執(zhí)掌蜀漢朝政,為了顯示自己的寬仁,經(jīng)常無原則的赦免囚犯。 無原則的大赦只能鼓勵奸惡之徒,于是蜀漢社會風(fēng)氣開始敗壞。 想要治理好一個國家,是不能依靠赦免罪犯這種小恩小惠的,要從大的地方著眼、著手,才能有所成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