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翹散 處方 連翹30克 銀花30克 苦桔梗18克 薄荷18克 竹葉12克 生甘草15克 芥穗12克 淡豆豉15克 牛蒡子18克 制法 上杵為散。 功能主治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治溫病初起,發(fā)熱無汗,或有汗不暢,微惡寒,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者?,F(xiàn)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 每服18克,鮮葦根湯煎,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約二時(shí)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輕者三時(shí)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備注 方中金銀花、連翹辛涼輕宣,透泄散邪,清熱解毒為君;薄荷、牛蒡子辛涼散風(fēng)清熱,荊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風(fēng)為臣;桔梗、甘草以清熱解毒而利咽喉為佐;竹葉、蘆根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為使。諸藥相合,共成辛涼解肌,宣散風(fēng)熱,除煩利咽之功。 摘錄 《溫病條辨》 《溫病條辨》中銀翹散的加減法共有11個(gè) 銀翹散加藿香、郁金,治手太陰溫病(限于風(fēng)溫、溫?zé)帷匾?、冬溫四種,2~7的加減法亦同),但熱不惡寒而渴兼胸膈悶者。 銀翹散加花粉,治手太陰溫病,但熱不惡寒而渴甚者。 銀翹散加馬勃、元參,治手太陰溫病,但熱不惡寒而渴兼項(xiàng)腫咽痛者。 銀翹散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側(cè)柏炭、梔子炭,治手太陰溫病,但熱不惡寒而渴兼衄者。 銀翹散加杏仁,治手太陰溫病,但熱不惡寒而渴兼咳者。 銀翹散加生地、麥冬,治手太陰溫病二、三日,病猶在肺,熱漸入里者。 銀翹散加知母、黃芩、梔子、麥冬、生地,治前癥服前藥不解,兼見小便短者。以上七個(gè)加減法見于上焦篇第4條銀翹散方后。 銀翹散去牛蒡、元參加杏仁、滑石,治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 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治太陰伏暑,舌赤、口渴、無汗。 銀翹散去牛蒡、元參、芥穗,加杏仁、右膏、黃芩,治太陰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以上三個(gè)加減法分別見于上焦篇第38、39、40條。 銀翹散去豆鼓,加細(xì)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治太陰溫病誤汗,汗不出而發(fā)疹,或陽明溫病下后,疹續(xù)出者。以上見于上焦篇第16條及中焦篇第22條。 至于上焦篇第53條亦有“加減銀翹散”一法,但從其所主“熱多昏狂,譫語煩渴,舌赤中黃,脈弱而數(shù)”之證及該方藥物組成(連翹、銀花、元參、犀角、麥冬、竹葉),已完全越離銀翹散的立法、主證范疇,與其說“加減銀翹散”,不如說“加減清營湯”更為合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