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南宋古畫長卷《蠶織圖》,長10.56米,寬0.28米。畫作裝裱極為奢華,卷首用的是宋代緙絲,上面有鴻雁和梅花鹿圖案,色澤十分鮮艷。這幅畫作場景宏大,它以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為單元,共描繪有24幅小圖,畫中人物多達74個。24幅小圖通過一條長廊巧妙地貫穿在一起,全景式地展現了養(yǎng)蠶人從春蠶吐絲,到紡絲成衣的整個過程,細致記錄了中國古代養(yǎng)蠶、紡織的分工以及流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最為難得的是,每個畫面都配有小楷標注的說明文字,書寫者是宋高宗的吳皇后。整幅畫作高度寫實,內容詳盡,這是中國目前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紡織畫作,也是研究中國古代織造工藝最為權威的史料。
此畫上有許多題跋印記,包括乾隆皇帝的題跋,并有乾隆、嘉慶、宣統(tǒng)御覽之璽及三希堂、御書房、無逸齋等鑒印,顯示出此畫流傳有序,是歷代藏家爭相收藏的畫中珍品。
溥儀偷運國寶出宮?長春商人街頭買下
歷經近千年時光流傳下來的《蠶織圖》,是如何輾轉到黑龍江省博物館的呢?據專家介紹,最初它作為宮廷藏畫,一直保存于皇宮內院,直到二十世紀30年代,末代皇帝溥儀將一批清宮內府珍藏的名畫偷運出宮,其中就包括這幅《蠶織圖》。溥儀后來將此畫變賣,使其流失于民間。
1948年,長春商人馮義信在街頭看到有人兜售古畫。他打開一看,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馮義信雖然不了解這些古畫的實際價值,但知道肯定是珍品。最終,他用糧食和偽幣將它們換了回來,其中就包括這幅《蠶織圖》。1983年,馮義信將《蠶織圖》捐贈給大慶市文物管理站。
198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書畫鑒定專家徐邦達、劉九庵、王以坤等人,對《蠶織圖》進行了鑒定,認定它是當年清宮內府收藏的書畫珍品,將其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專家們對《蠶織圖》的評語是:“文物一級甲品之最,視國寶而無愧。”后來這幅畫轉由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蠶織圖》是融繪畫藝術和介紹絲織技藝為一體的重要文物,它為研究中國南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紡織技術,提供了生動而豐富的史料。
古畫背后藏千年往事
宋高宗皇后楷書題記
這幅《蠶織圖》長卷上有宋高宗皇后的楷書題記?;屎髤⑴c繪畫創(chuàng)作,這在傳世的中國古代畫作中并不多見。那么,這幅畫出自何人之手,他創(chuàng)作此畫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這還要從中國南宋初期的時代背景說起。據省博物館歷史部主任楊海鵬介紹,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攻下了北宋的都城汴梁,也就是今天河南省開封市。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宋滅亡。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趙構在杭州稱帝,建立南宋政權。戰(zhàn)亂過后,百廢待興,發(fā)展經濟成為南宋政權的頭等大事。
在杭州于潛縣,有一位年輕的縣令,名叫樓王壽,他非常重視農桑生產。樓王壽通過大量實地觀察了解,創(chuàng)作了《耕圖》和《織圖》兩幅畫。后來,經過大臣推薦,呈送給了宋高宗,希望皇帝能通過畫作,了解民間農桑的生產狀況。因為樓王壽的畫生動翔實,宋高宗看后十分高興,認為它們是了解民間農桑生產過程的好教材,他把兩幅畫拿到后宮給皇后欣賞。在當時的文獻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圖繪以盡其狀、詩歌以盡其情,一時朝野傳誦幾遍。”宋高宗還命翰林院的畫師,臨摹了這兩幅畫,將原畫保存起來,摹本懸掛在內宮,供人欣賞學習。黑龍江省博物館珍藏的這幅《蠶織圖》就是南宋宮廷畫師的摹本,而樓王壽畫的《耕圖》和《織圖》原作,未能流傳下來。這幅《蠶織圖》由宋高宗的吳皇后添加了題注,一直被宮廷內府保存。
吳皇后的題注非常詳盡、專業(yè)。如果沒有養(yǎng)蠶的經歷,絕不可能有如此仔細的觀察和記錄?;屎笊矸葑鹳F,怎么會對養(yǎng)蠶了如指掌呢?這與當時的宮蠶活動有關?!秴问洗呵??上農》曾記載“帝親耕、后親蠶”,這表明皇帝要親自耕種,皇后也要親自養(yǎng)蠶,以此表達帝王“勸天下百姓從事農?!钡霓r政思想。皇后親自養(yǎng)蠶,就是宮蠶活動,這一活動由皇后、妃子和宮中女子完成。當年,吳皇后得到這幅《蠶織圖》以后,在畫上題寫了注釋,懸掛在后宮,便于人們按照畫上的節(jié)氣,實施不同的養(yǎng)蠶步驟,其功能相當于養(yǎng)蠶流程示意圖。
《蠶織圖》起到了皇帝獎勵耕織和傳播生產技術的作用,因此成為中國古代繪畫的經典題材之一,這幅《蠶織圖》就是此類繪畫的祖本。
宋代提花機現畫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中國絲綢工藝自古聞名于世,但流傳下來的圖文資料卻并不多,像《蠶織圖》這樣圖文結合的畫作,僅此一幅。這幅長卷畫就像一張張老照片,讓人們看到中國宋代的織造工藝已經比較發(fā)達,甚至出現了領先世界的發(fā)明。據專家介紹,《蠶織圖》的內容描繪的是800多年前中國江浙一帶,人們從事蠶織生產的場面。尤其是畫上的配詩,文字簡練生動,對蠶織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加以說明。比如開頭的“浴蠶”環(huán)節(jié)就寫有這樣的文字:時節(jié)過禁煙,小雨浴蠶天。意思是說,清明節(jié)前要用泉水清洗蠶卵,這樣能起到殺菌的作用。而在“喂蠶”環(huán)節(jié)中記錄有這樣的文字:蠶兒初飯時,桑葉如錢許。意思是說,在給幼蠶喂桑葉時,要采摘如銅錢般大小的嫩葉。
經過專家考證,在《蠶織圖》里還出現了腳踏繅車,在此之前,人們只知道明代以后腳踏繅車的形制,而《蠶織圖》卻清晰地告訴世人,早在南宋時期,這種腳踏繅車就已經發(fā)明了,并且基本定型,后人使用的腳踏繅車,與《蠶織圖》中所畫的繅車樣子差不多。
更令人驚訝的是,專家在《蠶織圖》上發(fā)現了提花機,這是中國對世界絲織業(yè)最大的貢獻之一。因為年代久遠,宋代的提花機究竟是何樣式,一直缺乏有力的佐證?!缎Q織圖》則將宋代提花機的樣子展現于世人面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