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一種伴隨了中國人數(shù)千年的東西。它是詩歌與浪漫的催化劑,也是暴力與失德的導(dǎo)火索。這種矛盾的統(tǒng)一性,讓人左右為難卻又欲罷不能,歷代帝王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粉彩鐘馗醉酒像 清代皇帝對于酒,也是愛恨交加的,他們提倡適度飲酒,不鼓勵酗酒,清代的各種筵宴往往對于飲酒也都有具體的規(guī)定。例如清代皇家筵宴一般酒過三巡后,就停止演奏音樂,同時皇帝退席,筵宴就結(jié)束了,飲酒也就結(jié)束了。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萬樹園賜宴圖》(局部) 不僅皇帝在宴會中以身作則不酗酒,還專門下達過禁酒令,在乾隆三年(1738)皇帝特意兩次降旨永禁燒酒。除此之外,還將制酒的關(guān)鍵原料酒曲,收歸官府經(jīng)營,從源頭上控制制酒數(shù)量。 釀酒 其實皇帝禁酒或不提倡酗酒,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中國古代的酒很多都是糧食釀造,出于對民生與戰(zhàn)備存糧的考慮,明智的皇帝大多不鼓勵豪飲。 然而,酒的魅力卻是令人著迷的,完全禁酒是很難做到的。無酒不成席,因此清代皇室退而求其次,對于筵宴中用酒的數(shù)量做了嚴格的限制,三大節(jié)(元旦、冬至、萬壽)宴會桌210張,酒100瓶;皇太后宮筵宴,宴會桌20張,酒10瓶;皇子婚禮宴,宴會桌60張,酒60瓶,可以看出除了皇子的婚禮宴會,其他的都是兩桌才能攤上一瓶酒。(每瓶酒重量為15斤)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紅彩繩紋杏花村酒壇 酒在清代的禮儀文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進酒的次序,飲酒的方式,都要符合禮儀規(guī)范,例如清代宮廷畫師繪制的《臚歡薈景圖冊》中慈寧宮筵席的場景,慈寧宮內(nèi)乾隆皇帝身穿彩衣,親自手捧酒杯為他的母親皇太后祝壽,“彩衣躬舞,捧觴上壽”。宮中的宴飲,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更多的是一種禮儀的程序。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貼落 故宮中現(xiàn)留存有大量的飲酒器具,這些酒具風格各異,精美絕倫,可以讓我們從一個側(cè)面窺視到那個輝煌時代,皇家宴飲的富麗堂皇。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斗彩花卉酒杯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金胎畫琺瑯花卉紋酒盞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金帶托酒杯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銀溫酒器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銀燒藍暖酒壺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金鏨花云龍紋執(zhí)壺 說到酒的好,也不得不說酒的不好,其中一個很讓人厭惡的就是撒酒瘋了,但這個瘋字是真瘋還是裝瘋就不好說了,就像侯寶林老先生的那個經(jīng)典相聲《醉酒》“汽車來了躲不躲?不躲!”“是消防隊的汽車?!薄澳俏摇€是起來吧”“哎,怎么這回他躲開啦?”“救火車軋了白軋”…… 酒應(yīng)當是一種助興的佳品,也可以是一種情趣,但不應(yīng)是撒瘋的借口,胡鬧的理由。因此,若你愛一個人,就給他一瓶酒,酒會成為一首逍遙曲。若你恨一個人,也給他一瓶酒,讓他酒后丟人現(xiàn)眼去! 打開下面圖片,長按二維碼添加關(guān)注,了解更有趣的故宮和皇家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