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鋒 艾蕪百年誕辰,在喧鬧的市聲中來做這樣的考釋,不過是要以此告慰寂寞的亡靈。 一、祖籍:湖北麻城還是湖南武岡 1943年,艾蕪在桂林寫下《花園中》一文,記敘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和叔父談?wù)摷易V的事。父親的話表明他們家族是從湖北麻城縣來的,而且“譜上明明白白寫著的”。1948年,艾蕪在重慶寫下《我的幼年時代》,稱湯家第一個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長在湖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的” 。研究艾蕪的學(xué)者都采用了這一說法,如譚興國的《艾蕪生平和創(chuàng)作》@、張效民的《艾蕪評傳》 、廉正祥的《流浪文豪》固等。對此,李義讓、莊巨川I的《艾蕪先祖入川考略》提出過異議,他們認(rèn)為“艾蕪入川前的先祖定居在湖南武岡,??而決不應(yīng)是湖北麻城縣。” 但其后譚興國的《艾蕪評傳》 、廉正祥的<艾蕪傳》@等,還是認(rèn)為艾蕪的祖籍是湖北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其它一些學(xué)術(shù)專著如李怡的<現(xiàn)代四jlI文學(xué)的巴蜀文化闡釋》、孫曉芬的《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還是說艾蕪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鄉(xiāng)。那么,入川前艾蕪的先祖是湖北麻城人還是湖南武岡人?對此,再做必要的考釋。 我從湯家后人那里借得《湯氏族譜》,該族譜里,湯氏七世孫湯葆錕的<湯氏族譜序》說“湯氏世居湖南寶慶府武岡州”。在湯氏人川始祖湯承烈門下,明確記載:“公(即一世祖承烈公)湖南寶慶府武岡州大地名高沙市小地名楊家橋石山腳人”,于康熙三十七年入川。照《花園中》、《我的幼年時代》看來,艾蕪小時候是見過至少是聽說過家譜的。這本家譜是不是現(xiàn)存的《湯氏族譜》呢?現(xiàn)存《湯氏族譜》修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湯氏六世孫湯正淮在<湯氏族譜序》中說“太高祖由楚之蜀未攜族譜”,“及今九世家譜不修”,“亟修新譜”??梢娙耸竦臏霞易逯钡酱藭r才新修族譜,此后未再修過新的族譜。既然如此,那么《花園中》艾蕪的父親手持的家譜只能是光緒二十年修的<湯氏族譜》。在花園中談?wù)摷易V時艾蕪大約十歲,艾蕪的父親應(yīng)該是三十多歲(生于光緒八年)。按<花園中》的敘述,他是拿著家譜邊看邊說,不至于“打胡亂說”。因此,可以認(rèn)定艾蕪《花園中》以及后來的《我的幼年時代》所說的祖籍湖北麻城均屬艾蕪記憶有誤。 我寫此文時看到李義讓、吳光奎的《艾蕪祖籍在何處》一文,其中提到,1989年9月25日,新都縣檔案館館長等人在四川省人民醫(yī)院看望住院的艾蕪時,告之征集到《湯氏族譜》,并當(dāng)面展示了祖籍湖南省武岡州的證據(jù)。艾蕪說:過去我在書中道聽途說地記敘了我的祖籍,結(jié)果使我錯誤了大半生,也誤導(dǎo)了不少讀者,希望得到糾正,以免一錯再錯,否則我將遺憾終身。這也算是《花園中》、《我的幼年時代》屬誤記的旁證。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艾蕪的祖籍是湖南寶慶府武岡州。 二、譜系:艾蕪是湯氏家族入川后的第幾代 艾蕪是湯氏家族人川后的第幾代?已有的專著各有說法,皆不明就里。譚興國的《艾蕪評傳》寫道,“這個移民之家到了第七代,也就是艾蕪的高祖父湯德潤的時候,達(dá)到鼎盛?!盄照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的親屬次序推算下來,艾蕪當(dāng)是第十一代。張效民的《艾蕪評傳》這樣寫道,“按著第九代的字輩排行……這個小孩被取名道耕”。究竟誰的說法是正確的呢?艾蕪的譜系究竟是怎樣的? 據(jù)《湯氏族譜》,湯氏始祖由楚帶來的命名排行二十字為:“科士克崇英,萬希祥泰民,世祚承宗祖,美德正乾坤。”艾蕪在《我的幼年時代》里回憶,到他的父親這一輩,剛剛用到“坤”字,便又派人到湖北麻城(實(shí)為湖南武岡)“去訪問祖先同姓的家族,才又帶回好些句韻文,印在族譜里面”?!稖献遄V》中載有七世孫湯孔昭新續(xù)的命名排行四十字為:“道繼寬仁著,功昭勇智聞,日新延福澤,天錫尚忠貞。丕顯衷思降,綏猷性有恒,裕懷隆佑輔,永遠(yuǎn)嗣先型?!鳖^兩句“道繼寬仁著,功昭勇智聞”與艾蕪《我的幼年時代》中的回憶是吻合的。艾蕪的人川始祖湯承烈是“承”字輩,《湯氏族譜》言“祚綿公子也”可證。艾蕪是“道”字輩,照湯氏字輩排行算來,艾蕪應(yīng)該是湯氏家族人川后的第九代。譚興國將湯德潤誤為第七代,其實(shí)是第五代。據(jù)《湯氏族譜》,我對艾蕪他們這一支的譜系稍做整理,簡單排列如下:湯承烈——湯宗圣——湯祖德——湯美文——湯德潤——湯正朝——湯乾圍——湯坤庸——湯道耕(即艾蕪)。 順便糾正李義讓、莊巨川《艾蕪先祖人川考略》中的錯訛。該文后面附錄湯氏排行六十字,但有四處錯訛,“宗”訛為“宜”,“錫”訛為“賜”,“思”訛為“斯”,“猷”訛為“錫”。凹艾蕪在<我的幼年時代》中將“世祚承宗祖,美德正乾坤”記寫為“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烈?!倍质钦`記。致使一些研究文章在引用時“將錯就錯”,以訛傳訛。 三、籍貫:彭縣還是新繁縣 關(guān)于艾蕪的籍貫,都說是新繁縣,這沒有分歧,但具體情形還是需要考釋。 據(jù)《湯氏族譜》,湯家人川始祖湯承烈“偕妻負(fù)子,貿(mào)易入川,轉(zhuǎn)徙彭縣,改業(yè)歸農(nóng)。始居縣東善人橋,遷桐麻林,繼遷三興寺附近。”遷居三興寺后,湯氏家族“買宅棲身,興家立業(yè)”?!稖献遄V》載,“彭邑之東三興寺側(cè),我始祖來川首創(chuàng)室家發(fā)祥地也。聚族于斯,廬墓相屬,迄今幾二百年?!鄙迫藰颉⑼┞榱?、三興寺均屬彭縣(今彭州市)。善人橋在今九尺鎮(zhèn)東北,桐麻林在今竹瓦鄉(xiāng)戊寅村,三興寺在今竹瓦鄉(xiāng)天星村。但需要說明的是,清康熙七年(1668年)彭縣曾撤并人新繁縣,直到雍正六年(1728年)才恢復(fù)彭縣建制。湯氏始祖是康熙三十七年入川的,那時善人橋、桐麻林、三興寺歸新繁縣管轄。 湯氏家族從始祖湯承烈經(jīng)二世祖湯宗圣,傳至“祖”、“美”代,湯氏家族“人丁繁衍”。再傳至第五世孫“德”字輩,弟兄七人,“壯年弟兄析爨”,老五湯德潤“遷居繁邑界”,也就是緊鄰彭縣竹瓦鄉(xiāng)三興寺的新繁縣水村三甲曹家碾,即現(xiàn)在的新都區(qū)清流鎮(zhèn)翠云村三組。湯德潤“分得欠水瘠田。頹蔽宅舍”。但他“胼胝備至,不數(shù)年間,磽確化膏腴,堂室漸修葺,種植佳木,繚以周垣,濃陰青翠”。從此,湯氏家族分出一支就在新繁縣清流鄉(xiāng)定居下來,再傳“正、乾、坤”三世,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一個男孩誕生在曹家碾的張家院子,按字輩取名“湯道耕”,他就是后來的艾蕪。很清楚,艾蕪先祖人川的定居地是彭縣,到艾蕪的高祖湯德潤時才遷居鄰縣新繁縣,艾蕪出生在新繁縣清流鄉(xiāng),籍貫是新繁縣。新繁縣是在1965年7月1日正式撤銷縣治的,其行政區(qū)域劃歸新都縣,2002年1月1日撤新都縣設(shè)新都區(qū),隸屬于成都市。 艾蕪的堂曾祖母一家人,大都吸鴉片,年年變賣田產(chǎn)。到民國六年(1917年),連居家的院子及附近的田地也要出賣了。湯姓族人不忍他們的祖業(yè)變成異姓所有,就勸艾蕪的祖父湯乾圍把它買下來。湯乾圍買下新院落后,艾蕪的父親湯坤庸一家和艾蕪的四叔一家就遷進(jìn)新院落居住。這座院落與原來的住宅相隔不過三四里路,但屬彭縣管轄,名叫李家碾李家院子,在今彭州市竹瓦鄉(xiāng)天星村四組。1925年,艾蕪出川南行,就是從李家院子出發(fā)的。對此艾蕪是這樣說的:“我們父親這一家人,和四叔的一家,??變成了彭縣所管的居民了,但父親卻仍然在新繁教育界服務(wù),而在履歷表上所填的籍貫,也依舊是新繁兩個字?!?這時候,艾蕪的遠(yuǎn)房堂叔祖來到設(shè)在三興寺的小學(xué)教書,艾蕪和弟弟湯道安便轉(zhuǎn)到三興寺小學(xué)讀書。艾蕪是這樣描寫當(dāng)年的三興寺的:“三興寺這個廟子,位在彭縣境內(nèi),相當(dāng)貧窮,四周的土圍墻倒了,也沒修起,人們隨時可以從后面的竹林,走進(jìn)大殿里去。菩薩的袍子,脫了金了,顯得相當(dāng)檻樓,臉色也像有些潦倒似的?!卑徍偷艿茉谌d寺小學(xué)讀了一年書后,因祖父又設(shè)館教私學(xué),就重新回到祖父身邊做學(xué)生,離開了三興寺小學(xué)。據(jù)當(dāng)?shù)刂槿酥v,三興寺在上個世紀(jì)5O年代以后慢慢湮滅了,當(dāng)年的地方現(xiàn)在是彭州市竹瓦鄉(xiāng)天星小學(xué)。學(xué)校不大,也較簡陋,作為一所村小,只能說過得去。學(xué)校里有湯家后人在做教師,延續(xù)著湯家的“耕讀”傳統(tǒng)。 由上可見,艾蕪的先祖人川后最終定居彭縣,到第五代時其中一支遷居新繁縣,艾蕪出生在新繁縣,籍貫應(yīng)是新繁縣。民國六年(1917年)時艾蕪一家又搬回彭縣居住,1925年艾蕪也是從彭縣住家啟程出川南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