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的手上有好幾條線性的穴位,之前介紹過手心的四橫紋,是手指的指間橫紋,那么在背面,相對應的地方,會不會也有一個對應的穴位呢?這就是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手背的一個穴位——五指節(jié)。 小兒推拿的穴位,大部分都是從古代文獻中沿襲而來,五指節(jié)在《厘正按摩要術》中就有記載“五指中節(jié)有橫紋為五指節(jié)”,在《小兒推拿廣意》中載其作用為“掏之去風化痰,蘇醒人事,通關膈閉塞”,這里的“掏之”就是指操作的掐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掐五指節(jié)可以祛風化痰,還有小兒急救的作用。五指節(jié)單用的時候比較少,多是和其他穴位配合應用,對于痰喘、夜啼、睡臥不安等有很好的作用。 掌背五手指指間橫紋處。 【操作】可掐、可揉。掐法,一般掐3~5次;每指節(jié)揉30次。 【功效】 安神,定驚,化痰。 【應用】 1、小兒驚風、夜啼、睡臥不安、汗多等。 2、痰涎壅盛之胸悶、咳嗽等。 3、可用于指間關節(jié)不利,不能屈伸,可捻揉的同時做手指屈伸運動。 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意思是說,脾胃的功能往往較弱,而肝氣則是容易過于亢盛。小兒的脾胃功能不健全,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而損傷,因此,在小兒保健中,溫中健脾類手法較為常用。如補脾經(jīng),揉艮宮,摩腹,揉或摩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偏于健脾益氣;推三關,揉外勞宮,掐揉一窩風,揉或摩臍,拿或按肚角則偏于溫中散寒。知道了穴位的作用,應用起來就不難了。 這里介紹幾個經(jīng)驗用法: 1、以大便稀溏,不成形為主要表現(xiàn)者,選用補脾經(jīng)、揉艮宮、揉外勞宮、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等,可健脾升陽止瀉??膳溲a大腸、揉龜尾、推上七節(jié)骨溫陽固腸止瀉。 2、以腹部疼痛、喜溫喜按為主要表現(xiàn)者,選用揉臍、揉一窩風、拿或按肚角、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方法溫中健脾、散寒止痛。 3、以不愛吃飯,吃的少、有腹脹為主要表現(xiàn)者,宜選用補脾經(jīng)、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等健脾和胃、理氣消脹,如果伴有打嗝,配合分推腹陰陽、推天柱骨降氣止逆。 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說“傷食中寒,湯劑為難,推拿較易,以其手足,聯(lián)系臟腑,內(nèi)應外通”,對于小兒的疾病,開湯藥和推拿相比,喝湯藥是要難于推拿的!通過刺激手足的穴位,可以相應的調節(jié)內(nèi)在的臟腑,以推拿為主的外治法在治療小兒疾病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相信大家用心學習,對應自己孩子的情況,選用合適的穴位和推拿方法,孩子的情況都會改善的,同時這也是個陪伴孩子,和孩子多溝通交流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