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是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貴族府邸。王府一般分為親王府、郡王府、貝勒府、貝子府等多個等級,這是與清代的封爵制度相關(guān)的。清代北京內(nèi)城有滿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東西兩城。在這些王府中,潛龍邸王府是指皇帝登基以前居住生活過的府第。在北京眾多清王府中,共有三座潛龍邸王府,即雍親王府、醇親王南府和醇親王北府,它們分別是雍正、光緒和宣統(tǒng)三位皇帝繼位前居住的府邸。其實,這三座王府在升格為潛龍邸王府之前,實際上就是親王府和郡王府,與別的王府規(guī)制并無二致,而人們之所以對它們予以特別關(guān)注,僅僅是想了解其主人在升坐龍廷前的一些情況而已。 潛龍王府實際上也是親王府,只不過這里誕生過皇帝,便將其稱為帝王潛龍王府。其建筑格局和親王府形制相同。潛龍王府有雍親王府、醇親王府南府和醇親王府北府。 1. 雍親王府 《清宗人府事例》中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諭宗人府:皇四子胤禛、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鋨……等,俱已分別冊封分府,唯胤禛、允祐二人是貝勒,而所封府邸是親王府邸,規(guī)模違制,著由官房租庫,將前明內(nèi)宮監(jiān)房撥給胤禛……”。文中提到的皇四子胤禛即:清朝雍正皇帝。這時是貝勒身份,按照貝勒府府邸的規(guī)制,他的父親康熙皇帝將明朝時期太監(jiān)們居住過的官房(清朝定鼎北京后將這里劃為內(nèi)務(wù)府官用房)分給了他。康熙三十三年(1694)胤禛搬進府邸,取名“貝勒府”(年限有待考證)。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禛晉升為“和碩雍親王”,“禛貝勒府”也隨之升為“雍親王府”。這時的雍和宮從規(guī)模、建制到人員配備都與從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然而,這座昔日的“貝勒府”真正發(fā)生歷史性改變則是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駕崩,結(jié)束了他為期六十一年也是清朝歷史上最為長久的統(tǒng)治歷史。同年,他的第四個兒子胤禛繼承皇位,改年號雍正,是為雍正皇帝。皇帝隨即遷入宮中,但對曾經(jīng)居住過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將這里改為自己的行宮,正式賜名“雍和宮”。雍和宮作為帝王行宮和“龍潛禁地”的歷史便由此開始。 2. 醇親王府南府 醇親王府南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太平湖東里,原為醇親王奕譞的府第。醇親王府南府原為榮親王府。榮親王永琪為清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年)獲封榮親王。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宣宗第七子奕譞獲封為醇郡王。咸豐九年(1864年)分府出宮,居住在太平湖的今南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醇親王,府第稱“醇親王府”,俗稱“七爺府”。奕譞的次子載湉就出生在該府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載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載湉嗣位,年號為光緒。由于載湉入繼大統(tǒng),醇親王府成為“潛龍邸”,因此醇親王奕譞按照規(guī)矩應(yīng)當遷出。光緒十四年(1889年),醇親王遷府至后海北岸,即今醇親王府北府,老醇親王府被稱作南府。奕譞逝世后,醇親王府南府的前半部改建為醇親王祠,后半部仍作為“潛龍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音樂學(xué)院占用醇親王府南府。1989年,醇親王府南府被列為西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醇親王府南府坐北朝南,分為中路、東路、西路及花園。中路現(xiàn)存府門3間,兩側(cè)有八字影壁,內(nèi)有東、西二門分別至東院和西院。中路新建禮堂一座,尚存兩進四合院。東路院落保存較為完好,西路的古建筑大都已被拆除。 3.醇親王府北府 醇親王府北府原為清朝初年大學(xué)士明珠的府第。由于醇親王府南府成為“潛龍邸”,按照清朝成例,皇帝入宮后,該府不能再由家人居住。在光緒帝繼承大統(tǒng)后,慈禧太后便將后海北岸的一座貝子府賞給光緒帝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并撥16萬兩銀子進行修葺。清朝末年,北府成為醇親王奕譞和攝政王載灃的府第,溥儀就出生在醇親王府北府。由于溥儀繼承大統(tǒng),載灃出任攝政王,此處成為攝政王府。 北府現(xiàn)存建筑主要有府邸、花園、馬號。府邸在中間,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后海北沿44號;花園在西側(cè),位于后海北沿46號;馬號在東側(cè),位于后海北沿43號。花園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1982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