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系文字,指秦國自春秋至戰(zhàn)國及秦統(tǒng)一中國以后秦王朝的文字。過去學(xué)者習(xí)慣稱秦統(tǒng)一中國前的秦文字為大篆,稱秦統(tǒng)一中國以后規(guī)范化了的秦文字為小篆。 大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狹義的大篆則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秦文字,是與小篆相對而言的。大篆通過《說文解字》和春秋時的金石器物流傳至今,《說文解字》中籀文、石鼓文、詛楚文和秦公鐘、秦公镈、秦公簋上金文是其典型代表。 小篆,指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 秦書八體 秦書八體是指秦朝的八體,指的是八種書寫的字體。茲分述於后: 1.大篆:是周宣王時太史籀寫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則是據(jù)寫者之名而稱的。據(jù)段注,則含古文在內(nèi)(見《說文》頁七六六) 。 2.小篆:即秦朝李斯、趙高、胡母敬據(jù)大篆而省改,分別寫成《倉頡》、《爰歷》、《博學(xué)》篇,字體有別於大篆,所以稱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為這些字形都是秦時人創(chuàng)的,并且通行於當代,所以稱為「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節(jié)上的字體。 4.蟲書:是寫在旗幟或符節(jié)上的字體。因這些字體有的像鳥,有的像蟲,而鳥也稱羽蟲,所以稱為蟲書。 5.摹印:是寫刻在印材上的字體。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寫刻之前必須先予規(guī)畫,這就為什麼稱「摹印」的道理。這種字體的特徵是屈曲縝密。 6.署書 是題在匾額上的文字。 7.殳書 是鑄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種兵器。 8.隸書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長安縣南)人程邈所作。這種字體書寫便捷,輔助篆書的不及。 許慎《說文解字》對秦書八體的概括 一曰大篆:廣義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除秦以外的六國的古文,狹義上單指籀文。 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書后品》贊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絕。秦望諸山及皇帝古璽,猶夫千鈞強弩,萬古洪鐘,豈徒學(xué)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 三曰刻符:此類篆體??逃诜?jié)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zhuǎn)如意,故筆畫近于平直,形體近于方正,現(xiàn)存有陽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 四曰蟲書:也稱鳥蟲書, 篆書中的花體。秦以前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鐘镈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也書于旗幟和符信,而漢代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五曰摹印:也稱繆篆 。其實是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zhuǎn)演變?yōu)榍p繞。具綢繆之義,故名。 六曰署書:也稱榜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七曰左書:也稱史書,佐書。也即秦古隸。稱之為佐書,段玉裁認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來有學(xué)者首先認為隸書之名隸,是起于徒隸所書;其佐書之佐,或是起于書佐(漢代職掌起草和繕寫的低級官吏)所書而名。 八曰隸書。為我國文字由古體轉(zhuǎn)為今體的重要里程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