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意大利,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斗獸場、比薩斜塔、文藝復興、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拿~讓人如數(shù)家珍。這里厚重的文化積淀,絢麗斑斕的油彩繪畫,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雕刻,姿態(tài)各異的古老建筑,無不讓人神往。而《羅馬假日》《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等經(jīng)典影片取景于此,也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探訪意大利。 歐洲文化興盛地:羅馬14—15世紀,文藝空前繁榮的意大利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一直以來,歐洲文化被認為源于古希臘,盛于古羅馬。 意大利首都羅馬是其政治、經(jīng)濟和交通中心,也是歐洲文明古都之一。羅馬與佛羅倫薩同為意大利文藝復興中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少數(shù)沒被戰(zhàn)火波及的城市之一,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貌。 1980年,羅馬的歷史城區(qū)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由于它建在7座山丘之上并有悠久的歷史,故被稱為“七丘城”和“永恒之城”。 羅馬帝國時期,中國正處于東漢,而東漢班超延伸到歐洲的絲綢之路首次將中國和羅馬連結(jié)起來。東漢時,羅馬人順著絲綢之路第一次來到東漢京師,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洛陽,故而一直有著“東洛陽,西羅馬”的說法。 羅馬還被喻為全球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這里有世界八大名勝之一的古羅馬露天競技場,也稱“斗獸場”,建于公元1世紀,是古羅馬帝國的象征。羅馬競技場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該遺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這里可容納九萬觀眾。從外觀上看,呈正圓形;俯瞰時,呈橢圓形。 古羅馬露天競技場 在這片露天競技場遺址的北面,是塞維魯皇帝遠征帕提亞功績的凱旋門,南面是提圖斯皇帝東征耶路撒冷戰(zhàn)績的提圖斯凱旋門。在提圖斯凱旋門南面不遠處,還有一座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戰(zhàn)勝馬克森提而建立的羅馬最大的凱旋門。帝國大道東邊的圖拉真廣場,是古羅馬城的商業(yè)中心。廣場旁矗立著一根高40米的凱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繪了圖拉真皇帝遠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 羅馬集中了意大利獨立統(tǒng)一運動的大部分紀念物。在威尼斯廣場右邊的紀念碑中央高臺上,矗立著艾馬努埃爾二世騎馬的鍍金大銅像。艾馬努埃爾是曾經(jīng)領(lǐng)導人民趕走外國侵略者、統(tǒng)一意大利的國王。這座紀念碑被意大利人稱為“祖國祭壇”。 在《羅馬假日》中出現(xiàn)的許愿池名為特萊威噴泉,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池中有一尊巨大的海神雕像,駕馱著馬車,四周環(huán)繞著西方神話中的諸神,每尊雕像神態(tài)不一,栩栩如生。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亂的海礁,泉水從各雕像與海礁石間涌出,流向四面八方,最后又匯集一處。據(jù)說,背轉(zhuǎn)身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幣就可以許三個愿望,但其中的一個必是“再回羅馬”。 特萊威噴泉 國中國:梵蒂岡到了羅馬不能不提梵蒂岡,由于四面都與意大利接壤,故稱“國中國”。 梵蒂岡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以教宗為首的教廷所在地。梵蒂岡是全球領(lǐng)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國家之一。 早在公元4世紀,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為紀念在羅馬西北角殉難的耶穌門徒圣彼得,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長方形大教堂,為巴西利卡式建筑,稱為老圣彼得大教堂。16世紀大教堂重建,經(jīng)過長達120年的重建,于1626年宣告落成。這座重建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規(guī)模最宏大的建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意大利文藝復興名人都參與了設計、建造和裝飾工作。 改建后的教堂呈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稱為新圣彼得大教堂。自1870年以來,主要的宗教活動均在此舉行。整棟教堂建筑呈現(xiàn)希臘十字架結(jié)構(gòu),造型傳統(tǒng)而神圣,最多可容納6萬人,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由于設計融合了對稱美學、透視美學、比例學等原理,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外觀予人的視覺和諧而莊重。其廊檐上方有以耶穌為中心的11尊雕像,兩側(cè)各有一座顯示格林威治時間與羅馬時間的時鐘。教堂正中有一個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圓形穹頂,不僅是梵蒂岡城的制高點,也是全羅馬城的最高點。教堂設有5個門可以入內(nèi),但其右側(cè)的“圣門”,據(jù)說每25年的圣誕之夜才開啟一次,故一般游客很難遇上那樣的機會。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堪稱一座龐大的藝術(shù)殿堂,那些琳瑯滿目的藝術(shù)珍品令人目不暇接。教堂總共有百余件藝術(shù)瑰寶,其中《圣殤》、青銅華蓋和圣彼得寶座三件是寶中之寶。穹頂與大廳四壁布滿了以《圣經(jīng)》為題材的繪畫和雕像,大多為名家杰作。雖說均由馬賽克制作,但色彩卻十分鮮艷并極富層次感,煥發(fā)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 水城:威尼斯威尼斯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453年。亞德里亞海沿岸的居民為了躲避蠻族入侵,逃往這座小島。他們在淤泥中、在水上,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用木材和石塊建起了這座城市。 在這座水城中,有大小運河160多條,其中S型的大運河貫通全城,是威尼斯特有的風景。幾百年來,同樣的河道、同樣的建筑,歷經(jīng)時代變遷,呈現(xiàn)給世人一個風情萬種的威尼斯。 威尼斯的城門獨具一格,兩根石柱立于岸邊,柱頂分別是圣狄奧多和圣馬可的飛獅,兩者都是威尼斯的守護神。穿過城門,右前方就能看到曾被拿破侖譽為“歐洲最美客廳”的圣馬可廣場。廣場上不見人山人海,倒是體形碩大的鴿子高沖低俯占了主景。據(jù)說,每逢旅游旺季,廣場上的鴿子們常常找不到落腳點,有的就干脆停在游客頭上。 圣馬可大教堂是必入之地。說起這座供奉著西方圣徒的天主教教堂,玄機不少。教堂初建于公元九世紀,經(jīng)過歷次重建和改建,現(xiàn)在的外觀,融羅馬式拱門、哥特式尖塔和伊斯蘭圓頂于一身,再加上巴洛克的華麗裝飾,這樣的組合既體現(xiàn)了西方建筑的歷史變遷,似乎也暗含著對宗教不寬容的嘲諷。默數(shù)西方歷史,小小威尼斯,可算為數(shù)不多的“叛逆者”之一。 走進圣馬可大教堂,仿佛穿越時光,倒退千年。教堂內(nèi)部,完全的中世紀拜占庭風格:墻壁、柱子、天花板,鋪滿了覆蓋著金箔的馬賽克鑲嵌畫,就連地板上也是細致的馬賽克拼圖。 坐貢多拉沿湖游覽,順著蜿蜒交錯的小巷近距離觀賞威尼斯。“貢多拉”源自希臘語,意為輕快小舟,是威尼斯獨有的一種尖尖、長長的平底月牙造型的游覽船,乃威尼斯的一大特色。船在幽長狹窄的水巷中搖曳,穿過一座又一座小橋,優(yōu)哉游哉。 威尼斯的橋千姿百態(tài),風格各異,有如游龍,有似飛虹,有的莊重,有的小巧。 說起威尼斯的橋,恐怕無人不曉“嘆息橋”。可巧,乘船從碼頭出發(fā)最先經(jīng)過就是這座橋。嘆息橋建于1600年,由于這座橋連接著法院和監(jiān)獄,死囚被押赴刑場時經(jīng)過這里,常常會發(fā)出嘆息聲而得名。后來,嘆息橋被演繹成充滿愛情氣息的名橋,成了威尼斯的著名景點。此外,曾出現(xiàn)在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利亞德橋也頗為有名,其造型為單孔拱橋,用大理石砌成。 花之都: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意大利語直譯為“花之都”,詩人徐志摩則把它譯成翡冷翠。整個城市就如它的名字一樣充滿了詩情畫意。它不僅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源地,更是眾多文化歷史名人的家鄉(xiāng)。 佛羅倫薩是一座處處散發(fā)著文藝復興優(yōu)雅氣質(zhì)的古城,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藝術(shù)家,但丁、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喬托、莫迪利阿尼、提香,都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里的繪畫、建筑、雕塑,影響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人類的美學。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藝復興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被稱為文藝復興的“報春花”。大教堂、喬托鐘樓和八角形的圣喬瓦尼洗禮堂同在一個大廣場上,三座大的建筑構(gòu)成一體,每一個細節(jié)上都有精雕細琢和時間的痕跡,非凡壯觀。 佛羅倫薩是詩人但丁的故居,他的偉大作品《神曲》成為代表中世紀文學的最高成就。恩格斯曾說“但丁是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一位詩人”。 佛羅倫薩市政大樓,從1872年開始就作為該市的市政廳以及市長辦公之用,直至如今。這個保留著中世紀風格的舊宮,曾是文藝復興保護者美第奇家族的府邸。 漫步于世界藝術(shù)館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展》,眼前掠過馬薩喬、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菲爾、德拉瑞亞、米開朗基羅、提香、曼坦尼亞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或許應該了解,還有一個名字在這些文藝復興巨匠的身后閃光,那就是——美第奇。事實上,展覽的許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且不少畫像和雕刻就是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來源——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shù)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chǎn)。 在美第奇家族的幫助和鼓勵下,佛羅倫薩成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源地和中心,詩歌、繪畫、雕刻、建筑、音樂均有突出成就,歷史、哲學、政治理論等研究也居于意大利各邦前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