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這個話題,不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或許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答案。在九百多年前,有一位16歲的年輕人,就遇到了如何定義愛情這樣的難題,這位年輕人就是金末元初的文學家元好問。 ![]() 那年秋季,元好問進京趕考,途經并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中途遇到了一名捕捉大雁的獵手。這個獵人,一邊走一邊自言自語地嘀咕著:“怪事,真是天大的怪事!”元好問畢竟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對啥事都充滿了好奇心。于是就問這個獵人是怎么回事。獵人說,今天早上他看到一對大雁在空中飛翔,他用大網捉住了一只大雁,然而另一只逃亡的大雁,卻在空中久久盤旋,就是不肯離去。網中的那只大雁幽怨哀嚎而亡,空中的大雁見狀,也悲鳴幾聲,然后突然從空中俯沖下來,觸石而死。 ![]() 元好問聽聞此事,內心不由感慨萬千。于是他出錢買下這對大雁,并且在汾水河畔找了一個合適的地方,安葬了這對癡情的大雁之后,并且用碎石塊壘成一個“雁丘”。隨后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摸魚兒 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響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 元好問,字裕之,今天的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朝末年到元朝初年人,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詩人。他對詩詞文曲都很精通,尤其擅長寫詩詞。后人尊稱他為“北方文宗”。 這首詞是公元1025年,作者去進京趕考,路過并州時,觸景生情,即興寫成的一首歌頌愛情的詩詞。詞中作者把這對大雁,比作人類塵世之中的愛情,從而奏響了一曲偉大的愛情悲歌。詩人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著這對癡情的大雁,昔日是如何比翼雙飛,又如何恩愛纏綿的情景。 ![]() 回過頭來,咱們看詞的第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生死相許”,開篇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直擊人心。作者在這里看似是為大雁這個“殉情者”發(fā)問,實際上更是對殉情者的一種贊美,一種歌頌!而“直叫生死相許”,無疑是對“情是何物”這一震撼人心的提問,給與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回答。特別是在生死相許之前加上“直教”兩個字,無形中更加突出了情的份量,使得發(fā)問的力度更為深沉,更加悲壯,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如今的人們,有些人信奉“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臨各自飛”。幾十年的夫妻之情,抵不住一點小小的挫折。而你看這對大雁,今日眼看生離死別,網中的那只大雁,沒有選擇茍且偷生,而是“哀嚎而亡”;而空中的那只還擁有自由的大雁,沒有舍棄自己的愛侶,獨自離去,而是選擇了“觸石而死”,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殉情。為它們這段短暫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凄慘而悲壯的句號。有些人,在對待愛情這個問題上,竟然還不如一對大雁,這樣的人,如果讀到這首詞,難道不為自己的行為汗顏嗎? ![]() 元好問雖然在那次科考中名落孫山,然而他卻因為這首《摸魚兒 雁丘詞》而青史留名。正因為如此,這首詞才成為了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大家對這首詞有何見解,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