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喵小姐。 如果你是山口的老粉應該還記得我,大概是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消失了,原因有點裝逼:我去創(chuàng)業(yè)了。 可能你覺得這跟標題沒關系,但請你聽我往下講。 事情是這樣的,某天我正寫稿接到大學同學的電話,他問我愿不愿意去某二線城市開店,他出錢我出腦,有股份有分紅,底薪比寫稿高,計劃今年開到北京來,這樣我就可以回家鄉(xiāng)當老板了。 這朋友大學時是我們這屆的風云人物,工作能力很強家里也挺有錢的,我心想這又漲薪又是個當老板的機會,這波不虧,順帶還拉上了我男友。 到了當?shù)刂笏葞覀兺媪艘恢?,等我們把房子租好安頓好。一切順利的時候高潮來了,他問我們能不能把工資從將近1w降到2k多,他包吃住。 當時的感覺就是被騙了,但房子已經(jīng)付了半年的租金也把北京工作辭了,挺被動的。 后來幾番商量終于達成了降點薪,但給漲點股份的待遇(現(xiàn)在一想,也沒拿到分紅)。
誰成想好景不長,今年年初店就不太行了,最初的股東和伙伴紛紛離開,自打1月以后我就再沒收到過工資。硬生生為了朋友義氣挺了仨月,最近實在撐不住回北京了。
回來以后見朋友講起這段經(jīng)歷,她們都吐槽我被賣了還替人數(shù)錢。 我也漸漸從前老板挽留我的感化中回過味來:工作這么久分紅一分沒拿到不說,連工資都漏發(fā)了一個季度的,不是騙錢騙勞力還能是啥? 當時一提起被騙錢這個事,朋友一個個都炸了。 好像當代人要是沒被騙過點兒錢和感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朋友多。
借錢不還這種事就不說了,太normal。最讓我震驚的還是一經(jīng)常一起玩的朋友,大家都以為他人挺好的,家里也挺有錢的,沒想到背地里欠了十幾萬的網(wǎng)貸。
起因是上個月很多朋友突然接到了催債電話,一接起來就是一大哥問你:“你認識XXX(我朋友)吧,你讓他一個月內(nèi)把在網(wǎng)上欠的錢都還上,否則就一直給你打電話。”
大家的第一反應是敲詐,指不定又是什么平臺泄露個人信息了。
沒想到緊接著陸續(xù)有好多催債大哥加這幫朋友的微信威脅他們,甚至還有朋友將近2個小時不間斷地收到注冊各種平臺的驗證碼,搞得根本沒法正常工作。 這下大家意識到嚴重性了,一起找到欠錢的那位朋友想要個說法。
沒想到人家也沒太在意,說是網(wǎng)貸平臺盜了他的通訊錄,他會盡快去解決的,讓朋友們先替他擋一下。
一問他欠了多少錢,他說將近15萬,大家一聽就絕望了,這根本不是一個月就能還上的。 我一閨蜜也收到了催債信息,但她身上有房貸,特別怕因為這件事影響到征信系統(tǒng)。 一接電話聽說是討債來的手都嚇哆嗦了,一氣之下就罵了欠錢那哥們兩句,可能語氣挺不好聽的,大意就是我雖然是你的朋友,但沒必要為你承擔這些糟心事。
沒欠錢這事倆人屁事沒有,就因為這次的事,閨蜜覺得能欠15萬債不還的朋友不能深交了,而朋友覺得閨蜜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沒去關心他的心情。 一來二去倆人從能睡一張床的關系,徹底鬧掰了。 給大家說個挺不好意思的事,我小學的時候經(jīng)常被騙錢,多則一二百,少則三五塊,在那個階段可以說不算少了,都是每次學校讓交錢,我媽多給我的零花錢。
其實是因為那會兒我特自卑,沒朋友,希望以借點錢給同學的方式,一來二去就能變成好朋友。
后來發(fā)現(xiàn)借錢是變不成朋友的,反而如果想跟一個人絕交,就管他借錢。 朋友跟我說他大學的時候有次偷偷借了800給室友的女朋友打胎(其他室友都不知情),結(jié)果他室友一周過去了都沒回宿舍,他也沒好意思要。 那會兒他一個月生活費才1200,父母剛打過來就借了800給室友。于是他每天醒來想到的第一件事、閑下來時浮現(xiàn)的第一個想法、以及每次花錢時的第一個念頭,都是自己還有800元在他鐵哥們那飄著。
后來他實在撐不下去了,低三下四地問了一句什么時候能還錢,結(jié)果室友立刻把錢打過來了,合著手里早就有800塊能把錢還上,從此朋友對室友的好感度發(fā)生了質(zhì)變。
后來喝了點酒聊到交心的時候,他說——
“現(xiàn)階段沒幾個人活到了完全不缺錢的地步,‘人為錢死’的事情比比皆是。你把錢借給了別人,就等于要降低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而真正為你考慮的人卻寥寥無幾。” 之前聽過一個測試,說要拿錢買你寵物的命行不行,一開始說幾百幾千,大家都覺得不行寵物是我兒子閨女啊怎么能賣,后來上升到100萬,有人猶豫了。
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很難保持理智,未必需要100萬,有時幾百塊幾十塊,就可以暴露出人類的貪婪本質(zhì)。
真正的好朋友會避免跟你在錢上有點什么過節(jié),那些連10塊錢的奶茶都要跟你AA的朋友往往不是瞧不起你,是足夠珍惜你。
當然了,我并不是鼓吹大家完全不要借錢給朋友。而是要提前考慮,你們的義氣真的堅固到可以用錢去考驗了嗎?你可以承擔對方借錢不還的感情和經(jīng)濟風險嗎?
除非你的錢都是大風刮來的,那隨意。 |
|
來自: rexue_2014 > 《形勢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