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明一下。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指柳樹,一般是指垂柳,這是一個詞,不是楊和柳并列。所以《辭源》里解釋楊花即為柳絮。在詩詞中之所以叫不同名字,可能和出于壓韻平仄有關。 折柳送別是古人的一個習俗,在古代因為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歷朝歷代留下了很多詠柳的詩詞。詠柳絮的也不少。最著名的當屬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飄零墜地??此茻o情,卻自有它的愁思。嬌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里,本想尋夫去處,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不恨楊花飄飛落盡,只是憤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早晨一陣風雨,又去哪里尋找落紅的蹤跡?早化作一池翠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 作者把楊花想象成一位思春的少婦。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更是堪稱神來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誦。 詞史上,人們多贊賞東坡的這首詞,而對原作卻頗多微詞。實際上,章楶的原詞也是清麗和婉,不失為詞中精品: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毬無數(shù),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燕兒忙著筑巢,鶯兒懶得啼唱,繁花凋殘,正值暮春時候,堤岸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的柳花,點綴著樹林,像是全無才華和情思。悠閑地趁著春天的游絲,悄悄蕩入深深的庭院,春日漸長,院門緊閉。柳花緊挨著珠箔做的窗簾散開,緩緩地想進入閨房,卻又被陣風吹起。 蘭帳中玉人才睡醒,正驚怪春衣被雪沾瓊花綴。繡床上被落絮鋪滿,結成無數(shù)香球,才滾圓卻又破碎。時時見著蜂兒粘花粉,魚兒戲池水??胀L安路途遙遠,想象著玉郎跨著金鞍游戲章臺,眼中不禁涌滿盈盈的淚珠。 除了這兩首楊花詞,以柳絮為題的詩詞也不少。比如仇遠的《摸魚兒》柳絮: 惱晴空、日長無力,風吹不盡愁緒。馬頭零亂流光轉,粟粟巧粘紅樹。閑意度。似特地、隨他燕子穿簾去。徘徊不語。謾仿佛眉尖,留連眼底,芳草正如霧。 冥濛處。獨憑闌干凝佇。翠蛾今在何許。隔花簫鼓春城暮。腸斷小窗微雨。休更舞。明日看、池萍始信低飛誤。長橋短浦。悵不似危紅,蒼苔點遍,猶澀馬蹄駐。 接下來在為大家分享幾首詠絮詩。 【柳花詞三首】劉禹錫 開從綠條上,散逐香風遠。 故取花落時,悠揚占春晚。 輕飛不假風,輕落不委地。 撩亂舞晴空,發(fā)人無限思。 【柳絮】陳與義 柳送腰支日幾回,更教飛絮舞樓臺。 顛狂忽作高千丈,風力微時穩(wěn)下來。 【柳花】侯畐 嫩水浴鳧芳草短,淡煙飛燕落花天。 綠楊也識春來暖,一夜東風脫卻綿。 【柳絮】姜特立 隨風弄日碎春云,撲戶穿帷惱殺人。 底事飄揚少拘束,愛將豪縱去酬春。 【柳花】白玉蟾 閑傍珠簾散漫初,垂垂欲下得風扶。 繡床漸滿圓還碎,醉目遙看有似無。 只見魚吞池面水,不知萍滿岸頭湖。 往來無數(shù)香毬子,粘綴春衣自不須。 【柳絮】黃敏求 近日柔絲可很鴉,又分晴絮落天涯。 絕無氣力元非雪,空費形容不是花。 便解與春遮去路,也添為客重思家。 雨余留得間蹤跡,綠染滔萍夜聽蛙。 【柳絮】陳宓 人道楊花渾似雪,那知雪不似楊花。 春深解送馀寒去,晝永偏依麗日斜。 點綴樓臺成繪畫,發(fā)揮桃李作奢華。 多情不忍輕離別,笑殺飛霙便委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