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8 昨天說到,詠春草詞中有三絕唱,其一為林逋的《點絳唇·金谷年年》,其二為梅堯臣的《蘇幕遮·露堤平》,其三為歐陽修的《少年游·闌干十二獨憑春》。林逋的《點絳唇》已介紹過,今天就來看一下梅堯臣的《蘇幕遮》: 蘇幕遮 露堤平,煙墅杳。 亂碧萋萋,雨后江天曉。 獨有庾[yǔ]郎年最少。 窣[sū]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長亭,迷遠道。 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 落盡梨花春又了。 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宋·梅堯臣 解析 關于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所涉及,說梅堯臣在歐陽修家中做客,有人認為林逋的詠春草詞寫得太好了,梅堯臣不甘示弱,也作了一首,就是上面的《蘇幕遮》,歐陽修讀后大為贊賞,自己也特地作了一首《少年游》。吳曾認為,三首中最好的是歐陽修詞,即便將它放到唐人集子中也毫不遜色。 由背景可知,梅堯臣創(chuàng)作此詞,多少帶點與林逋較勁的意味。他寫得到底如何呢,我們一同來賞讀。 與林逋詞類似,這首《蘇幕遮》詠草而不用一個草字,否則就犯了詠物詩詞的大忌。 開篇“露堤平,煙墅杳”二句,先寫春草所生的環(huán)境,用筆綺麗,獨具匠心?!奥丁薄ⅰ盁煛钡纫庀?,營造出一種凄迷的意境,為后句“亂碧”的出現(xiàn)作鋪墊?!皝y碧萋萋”,顯然就是指茂盛的春草,“亂”是其狀態(tài),“萋萋”是其獨特的風姿?!坝旰蠼鞎浴本?,照應首二句:雨后故有“露”,天曉故有朝“煙”。而“江天”的出現(xiàn),把春草置于更開闊的背景下,既凸顯出春草的精神,又為后句少年的出現(xiàn)作了準備。 “獨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這里的“庾郎”即庾信,南朝文學家,“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十五歲便成為太子的東宮講讀,十九歲擔任東宮抄撰博士,可以說受盡恩寵禮遇。假如年少有為的庾信,身穿拂地青袍,立于翠綠的草叢中,不知該是何等的英俊瀟灑。顯然,此庾信非彼庾信,他不過是眾多宦游才子的代名詞罷了。 既然是宦游,必少不了離別,別家鄉(xiāng),別親朋。所以,過片立即轉到此層面上來。 “接長亭,迷遠道”的主語都是春草,一個“接”,一個“迷”都有故意為之的感覺,好像是說春草有了人的情思,它甚至都開始埋怨王孫已經忘記了歸期。“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句,借春草道出心聲,表明作者對仕途已產生了厭倦情緒。 終于,“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春天快過去了,在殘陽的映照下,春草也似乎變得蒼老了。其實,與春草一同老去的還有作者的仕宦之心…… 全詞在寫草的形、色、神、情方面,很好地體現(xiàn)了梅堯臣所推崇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藝術主張,是一首耐人尋味的詠物佳作。但某些詞匯,如“萋萋”、“長亭”、“遠道”、“王孫”等,不免有些陳腐,缺乏新意。相比之下,歐陽修詞更勝一籌,我們下次再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