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shù)人知道巴黎圣母院這個建筑,可能都是通過雨果的同名小說《巴黎圣母院》,而且這其中又有很多人只聽過書名,沒看過小說內(nèi)容。但是,沒關(guān)系,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建筑。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天主教教堂,是個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但它絕對不僅僅是座教堂。它位于塞納河的西岱島上,正面寬47米,一對塔樓高69米,正廳深約125米,可以同時容納9000人。
它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座完全哥德式的教堂,也是巴黎歷史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古跡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在1345年建成。一共建了182年。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說它開始建造時,我們這邊還是南宋時期,等它建完了,元朝都快滅亡了。
你可能會說,建筑施工太慢,一個教堂至于成跨世紀的工程嗎?其實我也覺得太慢了,秦始皇修長城、建阿房宮都沒用這么長時間。
那為啥施工這么慢?除了這個建筑本身復(fù)雜之外,其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建造教堂時,建造者從根本上就不知道自己要建造什么樣,當然基本的設(shè)計還是有的。
而且這近兩百年的時間里也并不都是太平盛世,戰(zhàn)亂、瘟疫、水災(zāi)、缺少資金隨便一個事情都能將工程延誤個幾年。
所以建造的慢也就很正常了,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圣母院西側(cè)立面和后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間在中殿內(nèi)陸續(xù)增加很多禮拜堂。
1250-1267年又擴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
在1296年-1330年,又完成了半圓形后殿,其中謝耶將門龕改為現(xiàn)今看到的模樣,而哈維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
就這樣經(jīng)由法國幾代各式各樣手工藝師傅們:石匠師、木匠師、鐵匠師、雕刻師、玻璃雕切師們等等的前赴后繼,圣母院最后在1345年完工,耗時近兩個世紀。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建完后就廣受贊譽,很大的原因是它本身就是一個藝術(shù)品,而且還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它是歐洲建筑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巴黎圣母院內(nèi)景
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在它之前,歐洲教堂建筑大多數(shù)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頂、粗矮的柱子、厚實的墻壁、陰暗的空間,使人感到壓抑。
而巴黎圣母院則是一個嶄新的建筑,無論是外觀還是內(nèi)飾,都是全新的建筑風格。這種建筑風格深深影響了后來的歐洲建筑。
除了建筑本身,巴黎圣母院也承載了太多歷史的記憶。
拿破侖加冕禮油畫
1430年年輕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禮、1455年平反圣女貞德訴訟、1804年12月2日加冕拿破侖帝王、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等等,很多大事都在巴黎圣母院舉行。
失火圖片
所以,巴黎圣母院已經(jīng)不是幾代人的回憶這么簡單了,在外國人眼里,這就是歷史。所以巴黎圣母院失火,整個法蘭西都在流淚,因為巴黎圣母院就是整個民族的精神家園。
下圖是《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不曾想,劇中的臺詞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