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指從日常生活工作中悟出一種“真知”,然后就能察知自己日常起心動念的意圖,并能確認意圖是善還是不善,克制掉不善的念頭,如此誠意,就達到修心修身的效果。不斷誠意誠心,一直這么做,直到最后能大成。大成之后,就能處理好家庭和工作關(guān)系,家庭幸福合睦,工作順利,如果有機會治理天下,自然輕松地治好天下了。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照朱熹的想法做,企圖去悟到那個“真知”,也跟好朋友一起格了幾天竹子,雙雙病倒也沒有悟出什么道理來。后來他才放棄這條路。 陽明發(fā)現(xiàn)人人皆有良知,類似俗語中的羞恥心,通過良知來判斷自己的念頭是善還是惡,把不善的念頭克制掉,他認為這樣一個為善去惡過程就是格物。所以陽明先生的格物至知,達到的知是修行大成后的知了。格物致知之后,心頭不再有任何惡的念頭出現(xiàn),就是知行合一的狀態(tài)了。是真知真行,不是妄行了。 所以朱熹的格物所致的知只相當于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不過,一個講誠意誠心,一個講為善去惡,最后的終點其是一樣的。達到這個終點后,人行事不再有私意私欲,自然就是知行合一了。 |
|
來自: 謹身節(jié)用華 > 《專家治病方》